生态中国网 >  中医文化 >  正文

桐君老人与桐君中药文化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时间:2019-11-04 12:57:38

字号

  在浙江省富春江与分江水交汇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因其精致与奇妙,素有“小金山”之称。梁启超曾把他比作“峨眉之一角”,而梁的老师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这座山,便是桐君山。“桐君山”这个名字的来历,与桐君老人有关。桐君的真实姓氏与生卒已无从考证,相传在黄帝时期,这位老者受黄帝之命,到江南采药求道,行至富春江和分江水交会处的东山时,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在山上的桐树下结庐而居,采药治病。他每每采药之后,就在茅草庐内煎药炼丹,研究药理,记录药性,又常常坐在桐树旁,为百姓诊病开药,分文不取。人们问他姓名,老人每每笑而不语,指指身后的桐树,算作回答。于是,人们便尊称这位老者为桐君,所处的东山被称为桐君山,山下的一方水土便叫作桐庐。

  桐君老人的故事,流传在桐庐民间的口口相传中,也记载在历史文献典籍中。梁朝陶弘景《本草序》和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桐君,黄帝时人。桐君采集百草,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桐君采药录》。桐君所定处方格律,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垂数千年,沿用至今。后世追慕这位上古先贤,尊其为“中药鼻祖”;所在的桐君山,被尊为“药祖圣地”。

  历代文人墨客,用诗歌纪念桐君的事迹。元朝方回有诗云“问姓云何但指桐,桐孙终古与无穷。遥知学出神农氏,独欠书传太史公”,俞颐轩“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明朝孙纲有诗云“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君”,李恭 “严子钓台青树里,桐君丹灶白云边”, 徐舫“古昔有桐君,结庐憩桐木,问姓即指桐,采药秘仙录”……

  北有神农,南有桐君。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桐君中药文化,也是浙派中医非常重要的历史渊源。为了弘扬“悬壶为世人,良药济苍生”的桐君文化,民间自发和政府组织的活动层出不穷。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桐庐县政府举行了数届“华夏中药节”,以中药鼻祖桐君为主题,展示“药祖圣地”浓厚的文化底蕴。2012年开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为指导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主办的华夏药祖养生旅游节,又在桐庐举行。此后,全国性的桐君中药文化高峰论坛和历经23年筹建完成的桐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让桐君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展现平台和园地。2014年“桐君堂”杯中药材真伪鉴别全国大赛落户桐庐,每两年一届,聚集了全国中药界的精英及专家,成为浙江省颇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近日,“桐君堂”杯有奖征集下联和横批活动又在全国展开,将弘扬桐君中药文化推向新的高潮。

  这项集中医药文化与楹联文化于一体的活动,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杭州市中医药协会承办、桐君堂药业有限公司协办。以“生地熟地药祖圣地”作为上联,向全国征集下联和横批。上联看似简单,实则形式丰富。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解释,上联属对联中的“机巧联”,即在联语中巧妙地设立一些有难度的关卡。上联比较明显的关卡有两个:一是使用反复手法,重复出现三个“地”字;二是前面四字是两种中药名。此外,还有三重隐含的关卡:一是“生地熟地”,反映了生地黄通过炮制成为熟地黄的动态变化;二是“生地熟地”语义双关,除了药名,还寓含着从陌生地到熟悉地的情感变化,生地、熟地、圣地,三者具有一种递进关系。“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生地和熟地两味中药名,引申出希望全球华人对中药鼻祖桐君文化和药祖圣地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从熟知到热爱、保护、传承和弘扬。”“桐君堂”中药团队掌门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桐君中药文化传承人”申屠银洪表示。

  活动共收到全球700余位华人的1518幅作品,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覆盖各个年龄段和多个国家及地区。经形式审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最佳下联横批奖1名、优秀下联横批奖10名。夺魁之作“桂心莲心桐君仁心”、横批“悬壶济世”,来自河北邯郸一位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尚佐文说,“桂心”“莲心”均为中药名,与“生地”“熟地”相对;“桐君仁心”是桐君中药文化的核心精神,也体现了桐庐地方文化的亮点,与上联对仗工整,尤其是“仁心”对“圣地”,不仅“仁”“圣”为工对,而且使用了“医者仁心”的典故,非常贴切。横批“悬壶济世”,也最符合桐庐百姓对桐君精神的解读。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和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源远流长的桐君中药文化,虽脉承黄帝时期,历经4000多年风霜雪雨与人世沧桑,仍如江水般奔流不息、亘古灿烂,滋养着中华大地。(本报记者 章关春 杨志云 通讯员 方敏娟 方正)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