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地域文化 >  正文

从贫困山乡到3A级景区的“逆袭”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0-02-03 16:42:38

字号

       新华社重庆2月1日电 题:从贫困山乡到3A级景区的“逆袭”

  新华社记者黄伟

  农历新年,大巴山深处的重庆市巫溪县茶山村,沐浴着新春暖阳的茶山村,一派新气象。红灯笼高挂在村道旁的路灯上,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通达到户,白墙灰瓦的民居依山而建……

  2019年12月,茶山村正式挂牌国家3A级景区。一横一纵的马路穿村而过,污水处理厂、全民健身中心、茶山书院……一应俱全,利用背靠红池坝景区的独特优势,茶山村打造了果园、花园、茶园、微田园“四园”,谱写了一曲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季歌”。“在这里游客可以春看花,夏避暑,秋赏菊,冬玩雪。”巫溪县红池坝镇镇长唐庆说。

  而过去的茶山村,却是另一番模样。“有女莫嫁中岗乡,山高路远难见娘。”原属于中岗乡的茶山村距离县城135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村,进出村只有一条路。全村308户有68户是贫困户,苞谷、洋芋、红苕是茶山村的“三大坨”,乡亲们只能靠天吃饭。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2019年,茶山村被纳入重庆市乡村振兴试点村进行重点打造。“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老农变老板。”唐庆说,茶山村围绕建设3A级景区,努力建设1个民宿接待中心、10户“森林人家”示范户、40户星级农家乐。

  从贫困村成为景区,茶山村的“转身”并不容易。为了推开发展的大门,茶山村从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起步。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服务。企业把土地租过去集约布局农产业,然后把地再包给村民,企业提供技术、原材料,村民只需搞好管护,村集体也能获得收益。

  为了让更多村民接受新模式,茶山村把当地的“乡贤”集中起来,组建乡村振兴互助会,反复入户给村民算收入账,组织大伙儿外出考察先进村。

  “‘返租倒包’这个形式好,家家都有钱挣。”77岁的唐成见过去靠种大白菜、养猪来养家,一年也就收入1万元左右。2019年,他把自家2亩土地流转给承包企业,又从企业倒租40亩地种辣椒,企业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支持,老唐负责种植、管护,企业以每斤1.3元的保底价收购。“去年光辣椒就卖了1.9万公斤,除去劳务费,纯收入2万多元。”

  唐庆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茶山村种植辣椒300亩,涉及132户,按亩产750公斤算,采摘劳务收入加土地租金、入股分红,户均可增收4000元左右。

  农产业兴起后,村民们又“卖”起了好风景。53岁的李玄成将土地流转后,靠着几年积攒的收入和亲朋筹资,于去年投资15万多元开设了一家民宿。头一年,民宿收入就达到3万元,“吃旅游饭是能管长远的,我准备把民宿再扩大些。”

  “从贫困村到景区的‘逆袭’,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大战略的实施。”红池坝镇茶山村村委会主任刘学明说,下一步,还将扩大景区建设,新建游乐设施,强化3A景区配套设施,把市场越做越大,把脱贫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