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森工乌马河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乌马河森林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 张英善
生态事迹:
在通往黑龙江伊春乌马河林业局的道路两侧,是成片成林的落叶松,都是当年作为伊春承包育林第一人张英善一棵棵亲手种下的,如今他老了,树苗却都已成材。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间,他曾种下不下百万棵树,在小兴安岭上筑起一片绿色海洋,也因此得名“百万富翁”。
他还有一个外号——“张山疯”。为了种树,他的“疯”在伊春是出了名的:过去林场“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他偏要自己承包提高成活率;承包后,他就像上了发条似的争分夺秒,几个凉馒头、一捧河沟水,就是一天的饭;再后来种植面积扩大,他把亲戚拽过来,谁对树不好就跟谁“拼命”;
现在,即使退休了,做起了义务护林员的张英善,每天都要来林子转转,“不然心里不踏实”。清理烂叶枯枝、排查火险隐患……沿着土路,走进葱茏的青山,每一个拐弯,每一棵树,他都再熟悉不过。毕竟,这条路,他走了30年。
伊春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国有林场,过去曾有过过度采伐的历史。 张英善的父亲便是当时伊春第一代伐木工, 那时的林业工人每人每天要砍伐规定数量的木材,然后再把砍伐好的木材浩浩荡荡地运下山,1975年接了父亲的班参加工作的张英善也在其中。
“以前主要砍红松,百年树龄的也不能幸免。”彼时的伊春,红松资源从开发初期的108万公顷,下降到不足5万公顷。”不仅如此,伴随“红松危机”而来的是林业危困。在这前后,乌马河林区能够采伐的树木基本上已采完,“除了地上的杂草,还有一些零星生长的小树。“
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伊春开始转为采育兼顾。但上世纪80年代前后,那时张英善所在的经营所实行“大锅饭”,职工种树积极性不高,树苗成活率连及格都达不到,大多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
“我栽活一棵树,公家同样只给一厘钱,两口子一天干14个小时,也就挣3块多钱。这哪是为钱呀,为的就是让更多的树苗活起来。”他觉得,这是林业工人的本分。“林子总有砍光的一天,只有守住这一片绿水青山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张英善坚定自己的选择。
年纪越大,越觉得亏欠孩子太多。但愧疚归愧疚,第二天他又一日往常骑上摩托车去巡山。在张英善心里,树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陪着树一天天长大,树也陪着张英善一天天老去。
有时护林闲暇时,他喜欢站在山头向下眺望,风一吹,百万林木随风摇荡,绿意盎然,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张英善说,“树比钱更有价值。”
关注更多2020最具影响力生态人物终极榜单,请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