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荒漠 >  正文

让荒沙变绿洲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21-03-02 10:29:44

字号

荒沙.jpg


        乘车沿111国道,过内蒙古奈曼旗八仙筒镇,顺一条乡间沙土路,逐渐进入叫来河沿岸。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屯的离铁路不远的地方,我的眼前出现了绿树丛林的景观,这让我颇为惊讶:20多年前一块缺林少树的荒凉之地哪去了?随我同来的退休干部张善玉也有同感。此时,坐在前排座位上的苑老笑着说:“这就是我请你们看的那块造林育林地呀!”


        苑老,是内蒙古通辽市林业局原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苑国成。2005年,即将退休的苑老为在退休后仍能发挥余热,便以儿子的名义联合全家五户集资100多万元,提前在国有八仙筒林场承包了这块1500亩的荒沙和残次林地,并交纳了承包费,还签订了30年经营合同。10多年间,这里已营造集中连片的杨树人工林800亩,建设育苗基地150亩,补植补造和自然修复保护天然林400亩,初步建起了家庭生态林场。


        万事开头难,前几年,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大面积的荒沙造林前要清理整平,推高填低,开沟整地,上电打井,修水渠,修作业路,架设网围栏。为抢时间,赶进度,保质量,每年春节刚过,苑老就会离家到造林现场,一边踏查测量,一边画图计算。每天太阳未升起就下地,从早忙到晚,中午有时就在野外露餐。从第二年起,苑国成的老伴生怕他吃不好、喝不好,也随苑老到了造林工地。住的是一间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就这样,老两口每年的3月至10月200多天吃住、劳动在荒沙野外。春天风沙大,气温又低,又是打井上电,又是开沟植树,早起晚归,中午也不休息。夏天给树浇水,天气热,又有蚊子叮咬,傍晚太阳落山才收工。秋天除了忙林业活,还要搞好小秋收。就是到了冬季,老两口回城里过年过节,苑老还惦念着造林育林和苗圃的事。春节前苑老还要抽空去造林地查看一两次。


        苑老一心造林育林,为大地造绿,创建家庭生态林场,并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完全依靠科技支撑。别看他文化底子薄,但做事非常稳重,事事都要苦苦钻研。造林育苗技术性特别强,他从不放松每一个关键环节。2005年春季造林苗木是从当地认真选优购买的,他亲自严把苗木质量关。栽植时严格执行造林技术规程,对不合格的树都要进行重栽。真正做到机械开深沟,挖大坑,用大苗,浇足水,埋好土,并达到浇不倒、拔不动、齐直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对造林育林和育苗基本做到工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做到精心设计、亲历现场、严格把关、科学管理、造育结合同步,一环扣一环。


        常言道,过河要修桥,造林先育苗。为确保造林质量必须抓好苗圃基地建设,严把种苗标准关,他把哲林4号杨、白林2号杨、拟青山海关杨、黑林1号杨作为主栽优良树种,并进行定向培育。此外,为满足城乡造林和园林绿化需要,他还培育乡土树种柳、榆、五角枫、文冠果、山杏等10多个树种。10多年除自用苗木6.5万棵,还支援乡镇造林苗木2.6万多棵。为做到以林为主,以短养长,在认真搞好主业生产的同时,苑老还适当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林间和林下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林粮、林草、林药、林菜合理间种,每年仅林副业收入就达1.5万元。截至2020年底,经过10多年的苦干实干,家庭生态林场初具规模,已完成人工造林800亩,育林400亩,育苗150亩,森林覆盖率达82%,林草覆盖度达91%,活立木总蓄积量4000多立方米。家庭生态林场现有高低压双配套的机电井11眼,固定水渠6300延长米,作业路3800延长米,架设网围栏2800米。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苑老全家为造林育林总投入150万元,除去老两口的养老金,加上部分积蓄,几乎都投入到家庭生态林场建设上,全家人也都支持他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追求。


        如今,由苑老联合兴建治理的荒沙已经变成绿洲,变成了“绿色小银行”。尽管家庭生态林场还处于发展阶段,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但对改善生态环境、助推精准脱贫等已发挥出一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春风又绿科尔沁,站在叫来河沿岸,望着这片勃勃生机的绿洲,苑老的信心更加坚定。


 李吉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