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道家文化 >  正文

何谓道家推崇的“化境”?

来源:禅说国学 时间:2021-03-19 17:52:22

字号

原标题:何谓道家推崇的“化境”?一切都独具匠心,一切又自然无痕


      《庄子》中有云:“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道家追求技能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自然,看不出什么痕迹来。斧凿之痕是人工手段的拙劣败露,而鬼斧神工的高妙是“斧”与“工”的消隐,和谐自然。


      《庄子·达生》上举了个事例:东野稷善于驭马驾车,本来已经可以了就连造父也不会比他强了。但是,他却还要去追逼驰逐,就过了头。境界不到,所以要遭到失败。


      然而工锤只是以手画方为圆,但却超过了规矩的方圆,就因为“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他与东野稷不同的地方,在于自己顺物之自然,漫不经意,所以无是无非,无内无外,无适无不适,成为潇洒自在的人。


      人生在世,做事必然有进有退,不要刻意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使对方看不出什么破绽,钻不到什么空子。内心无意,便能放松,显得自然而然,没有什么漏洞痕迹。


      列子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写了一个“造父学车”的故事,强调自然“化境”的重要。造父一开始跟随老师泰豆氏学习驾车时,所持礼仪十分谦卑,但泰豆三年也没有教他什么。


      造父持礼更加谨慎,泰豆才告诉他说:“古诗说优秀弓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学习做簸箕;优秀冶匠的弟子,一定要先学习做皮衣。你先看我快步行走。如果能和我一样地快步行走,然后才可以掌握缰绳,驾驭马匹。


      造父说:“一切听您的命令。”


      泰豆于是把木根立起来作道路,木柱上只能放一只脚,根据步伐大小放置,然后踩在木桩上行走,来回快跑,也没有跌落下来。造父学习这个技巧,三天就完全学到手了。


      泰豆赞叹说:“你怎么这么灵敏呀?掌握得真快啊!凡是要驾驭马车的,也要像这样子。刚才你在木桩上走路时,踩得稳的是脚,指挥者是心。


      把这推广到驾车上,在协调缰绳和衔铁的时候,快慢与口令相和谐,正确的指挥发于心胸之内,而掌握节拍在于手臂之间。


      体内有了适中的思虑,身外符合马匹的情性,所以能进退遵循绳墨,旋曲符合规矩,选择道路,长途奔驰,气力绰绰有余,这才是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巧。在衔铁上得到信号,马上就能在缰绳上有所回应;在缰绳上得到信号,马上就能在手上有所回应。


      在手上得到信号,马上就在心上有所回应。这样就用不着眼睛看,用不着鞭子赶,心情闲适,身体正直,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只马蹄的步伐没有误差,回转与进退,没有不符合节拍的。


      然后,可以使车轮之外没有其它痕迹,可以使马蹄之外没有其它地面也照样能行走,并没有觉得山谷的艰险和原野的平坦,看上去完全一样。我的技巧没有了,你好好记住吧!”


      一切都独具匠心,一切又自然无痕,这便是道家推崇的“化境”。“是有真迹,如不可知”、“超超神明,返返冥无”、“诵之思之,其声愈稀”、“天然去雕饰”、“出神入化”、“道不自器,与之圆方”等等,后人的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对道家自然无痕的“化境”理想追求的赞同与传续。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