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进程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从创作的主导思想来看,强调心灵与事物的和谐统一。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越名教而任自然”(魏嵇康)将人的主观意识从实际出发,超越客观的事物的束缚,净化内心世界达到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更进一步,以其诗人之慧眼,发为形上学睿见,巧运神思,将那窒息碍人之数理时空,点化之,成为画家之艺术空间,作为精神纵横驰骋、灵性自由翱翔之空灵领域,再将道之妙用,倾注其中,使一已之灵魂,昂首云天,飘然高举,至于寥一处,以契合真宰。一言以蔽之。庄子之形上学,将道投射到无穷之时空范畴,使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精神生命只极谐。”
永乐宫壁画里的道家思想
永乐宫创建的年代正值蒙古崛起,在政治上鼎盛煊赫,教义和艺术逐步成熟完善时修建起来的一座全真道宫观。其中三清殿壁画《朝元图》场面浩大,气势不凡,并无杂乱之感,体现道的“自然”,有序的人物排列通过神情、形态的“自然”张显人物个性,经画者的精心安排,打破一切束缚,返回到率真、和谐的“美”这一道家思想。
细品《朝元图》会让我们感到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完全全地融入其中,这种力量让我们得到释放,回归到原本最自然的状态。“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其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庄子集释》)
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及神态各有不同,虽然寥寥几笔但刻画相当到位,从画者的用笔可见其心。用体现主观思想意识的简练的线条——“实”表现画中人物“简淡”“天真”的气质——“虚”,再由画中主体与观众形成共鸣,升华到净化超脱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人的心灵——“韵”,形成以“实”写“虚”,“虚”中生“韵”的道家美学观点。
纵观宗教画的发展,以唐代吴道子的人物作品被奉为道教壁画的范本,被后人视为不可超越的典范。苏东坡有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术,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苏轼文集》卷七十)可见,吴道子的画作被推崇到了怎样一个高度。而《朝元图》正是继承了吴道子人物各具特色,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运笔细腻的唐代风格,将元代壁画推向中国宗教画的顶峰。
中国古代绘画的语言在于线,“中国画用线的不同描法又与形象的不同质感、量感、运动感、虚实感相关。”(孔新苗 张萍《中西美术比较》)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用笔十分讲究,在虚与实的对比中无拘无束地创造出对美的感悟,“夫理有至极,内外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郭象《庄子注》)也就是说:“无心以顺有,游外以弘内,不是以“我”的意志去设立外部自然,而是以主体自我的虚怀去化入于生命本体、自然之美、造化之工。到此一步,已是可以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
在现实世界中,遵循自然法则,发现自然之美并升华,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内涵,这才是道的本质。也许看到的事物并不完美,甚至是丑陋、残缺的,但它们都是有生命力的。道的本质思想就是要超越这些表面的现象,看到内在的涵义,描绘物注重原来的“真”。即,在掌握了高超的“画技”之后,画出“自然之美”的韵味,这才是道家所追求的“道”。
永乐宫壁画不管是从画面的尺寸,人物的数量以及艺术表现力,是其它朝代的宗教画所不能达到的。它的美学语言与哲学思想在经历了七百多年之后仍然散发出美丽的光彩,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的神韵与魅力。
(摘自《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