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十五次会议(COP15)11日在云南昆明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备受期待的会议,因为没有人能否认全球生物多样性总体恶化的现状和趋势——百万动植物面临彻底消失的威胁,联合国警告“时间已经不多了”。生物多样性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10年前,缔约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行动目标,但10年过去,相关目标没有一个在全球层面得以完全实现。正因为如此,COP15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时刻,被赋予制定“雄心勃勃目标”的重任,需擘画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而主办方中国则被寄予厚望。中国有这个担当。过去这些年,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次大会必然让更多人听到中国保护自然的声音。据外交部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2日以视频方式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去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表示,期待各方在昆明COP15上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
本报记者现场感受“绿色”理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1日出席COP15开幕式并致辞。韩正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事业,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未来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云南昆明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COP15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本次会议,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COP15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第一阶段从11日至15日,涵盖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第二阶段会议在2022年上半年举行,将审议和决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据法新社等媒体报道,在开幕式上,《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姆雷马表示,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和进步,需要的突破性进展仍没有到来,“我们必须在这个10年采取行动,阻止并逆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局面,最迟在2030年让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
《环球时报》记者11日参观了位于会场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以共存、共生、共进为主题的展览,通过互动魔墙、流水屏等多媒体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无愧于“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称号。
此次大会践行“绿色会议”理念。以新闻中心为例,不提供瓶装水,大家都要自带水杯;用电子文档替代纸质打印件;用小程序等电子方式发布通知等。主办方还通过新建林业项目方式实现碳中和,即所造林完全抵消大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国际大会提供示范样本。
位于生物多样性展览主展区的是英国建筑设计师劳里·切特伍德专门为大会设计的艺术装置“未来城市花园:自然与城市”。人在伦敦的劳里通过视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每个人身边,只有人类一起努力,共建生命共同体,才能实现装置里展现的人与动植物和谐发展的未来世界。“中国政府和民众乐于拥抱新观念和新技术,这将为全球的保护工作树立榜样。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大会让更多人听见中国保护自然的声音。”
“具有雄心勃勃目标的全球会议”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说法,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它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复杂的生态变化过程。《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于1993年。
联合国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约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险,当前物种灭绝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几十到几百倍,而且正在加速。世界自然基金会称,野生动物数量在不到50年里减少了2/3以上。《生物多样性公约》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10日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重大威胁,并与气候变化、健康卫生等问题相互交织。
“科学家认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带来‘生态崩溃’风险。”BBC10日以英国为例称,英国是七国集团中生物多样性衰退最严重的国家,较基准年(1970年)衰退到只剩 5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5%。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关。
对于COP15,国际社会给予很高期待。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缔约方制定了为期10年的“爱知目标”。然而,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个在全球层面得以完全实现。路透社11日称,由于疫情,COP15被多次推迟。COP15希望制定本世纪中叶的长期目标和2030年的短期目标,至关重要的是,推动这些目标写入国家政策。
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研究员李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为在2030年和2050年两个时间节点前明显缓解乃至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COP15必须提出富有雄心的下一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如何使高目标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不重蹈“爱知目标”的失败,是大会及其议程面临的巨大挑战。(上接第一版)“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率先提出和承诺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在‘一带一路’项目中不再新增火电投资等。”
“具有雄心勃勃目标的全球会议!”德国电视一台称,更多自然保护区,更少农业毒素——COP15的焦点可能是如何说服北方富裕国家在财政上支持南方贫穷国家。根据协议初稿,到本年代末,至少30%的地球表面应置于保护之下,杀虫剂使用量减少2/3,塑料废物排放被消除。“这次会议是关于保护人类。当生物多样性处于危险之中时,人们的生命也面临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诺生说。
“中国经验”
在COP15开幕前3天,中国发表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表示,在20个“爱知目标”中,中国3个目标进展超越预期,13个目标取得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和效果,可从今年以来一些动物频频“出山”获得直观感受:4月,东北虎“完达山1号”进村引发全网围观;6月,西双版纳大象“进城”引来外媒纷纷报道。
李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建立了系统的保护地网络,成为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坚实基础。在许多地区,保护地集中连片,形成面积更大的区域性保护地网络。通过持续投入,一些关键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得以恢复和增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估中,大熊猫、雪豹由“濒危”降为“易危”,成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中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艾丽丝·休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实践证明,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行之有效,可以推广到全球借鉴使用。她同时提到,中国需要参照大熊猫保护经验,为更多物种建立数据和普查系统,开发更好的监测方式和技术手段。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其他国家。
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信息,截至2019年底,中国初步划定生态红线面积不小于全国陆域面积的25%,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美国彭博社评论称,中国将主持这场事关未来10年如何阻止生态破坏的全球谈判,这是中国自1995年举办世界妇女大会以来首次举办重要的联合国会议。中国有可供学习的经验,从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到保护濒危物种,再到习近平主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思想。
《南华早报》称,中国将是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力量。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外交官们对昆明会议抱有希望,包括雄心勃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机制。丹麦驻华大使马磊说,这次会议将是各国改变生物多样性丧失曲线的第一步,“希望在COP15结束时,我们能达成一项政治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