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大气 >  正文

连续5年,秋冬季大气攻坚战的“战略思维”是什么?

来源:中国环境网 时间:2022-11-18 16:42:04

字号

如果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比喻成一场战役,眼下,新的战役已打响。2022年1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新方案《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宣告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式打响,有媒体形容这一行动方案为“三箭齐发”。


从2017年至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打了5年。5年来,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有目共睹,这背后是攻坚战“打法”的不断变化。当我们梳理这些变化时,可以渐渐触摸到“战役”背后的“战略思维”。让我们再重走一遍5年时间线,细品其中的智慧。


瞄准秋冬主战场,“1+6”攻坚行动初尝战果


时间回到5年前。


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虽然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完成,但是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秋冬季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数占据全年90%以上,成为老百姓的心头之患。


在当时,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就抓住“治气”的“牛鼻子”。2017年9月,原环境保护部联合十部门、六省市,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启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image.png

2017年9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印发。


攻坚行动聚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将用6个月的时间实现“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的目标。


为了确保实现攻坚行动目标,原环境保护部制定出台了强化督查、巡查、专项督察、量化问责、信息公开和宣传等6个配套方案,对攻坚行动作出系统部署,打出一套“1+6”的组合拳。


攻坚成效十分显著。2017年10月-2018年3月,“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为453天,同比下降55.4%,均大幅超额完成下降15%的攻坚行动目标。


image.png

北京蓝天展现“高颜值”。赵晓宇摄


2018年7月3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从“打好”到“打赢”,一词之变体现了决策者打胜仗的决心,更体现了攻坚战的整体性、全局性、全面性。这场跨度3年的行动计划,为之后逐个击破治污目标,规划好了路径图。


在蓝天保卫战首年,战略思路是巩固好此前的攻坚成果,进一步扩大战果。当时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在巩固2017-2018年秋冬季改善成果的基础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的目标。


为此,加强源头控制,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四个结构”的优化成为当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同时,攻坚行动将汾渭平原纳入重点地区,专门印发攻坚行动方案,提出大气治理改善目标。


打赢蓝天保卫战,“十三五”任务超额完成


巩固好成果后,攻坚战的目光放得更远,及至2019年,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纳入攻坚行动目标,不难体会其“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攻坚意图。生态环境部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列入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分别印发攻坚行动方案,设置了不同的攻坚行动目标。同时,攻坚行动方案突出依法依规、科学施策、因地制宜,实施企业分类分级差别化管理。


蓝天保卫战的末期,打法更加聚焦。和往年不同,2020-2021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两个区域的攻坚行动方案合二为一,而且方案本身较往年相比更加突出精准治污、分类施策。


2020年末,生态环境部宣布,“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蓝天保卫战成效尤其显著。2013年-2020年,我国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浓度下降48.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7.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八成以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


image.png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情况。邓佳摄


尽管总体情况完成良好,但一些重点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攻坚仍在进行时。


2021年攻坚行动方案对重点城市范围进行了调整。往年的攻坚范围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一共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21年聚焦到59个城市,跟原来80个城市相比有进有出。由于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除了保留苏北、皖北7个城市参照执行以外,其他城市不再纳入攻坚范围。同时,增加河北北部3个城市、山西北部3个城市、山东东南部6个城市以及河南南部8个城市,共增加20个城市。苏皖鲁豫地区成为大气污染重点治理地区。


当年的攻坚行动方案将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落实钢铁行业去产量,积极稳妥实施散煤治理等作为攻坚行动重点目标,并首次提出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行业实施错峰生产,引入“赛马机制”。环保绩效好的企业可以不错峰或者自主减排,绩效差的要多错峰,不搞平均主义。


瞄准新任务,精准治污奔赴下一个战场


随着攻坚战走向纵深,臭氧污染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夏季已成为导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首要因子。柴油货车污染尚未有效解决,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约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0%,对PM2.5和臭氧污染贡献率大。


因此,今年11月14日,生态环境部联合15个部门联合启动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行动。


其中,秋冬季聚焦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以重污染天气频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以及重污染天气防控工作相对薄弱的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点地区,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


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5-9月为重点时段,臭氧污染较突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为国家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其他臭氧超标城市在国家指导下开展攻坚。目标是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


全年紧抓柴油货车污染攻坚战,以货运量较大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相关省(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城市为重点,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和车船清洁化。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柴油货车排放检测合格率超过90%,全国柴油货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40%,铁路货运量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


从瞄准大烟囱到聚焦散乱污,从重污染天气应急到实施差异化管控,从秋冬季聚焦到全年攻坚……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成为贯穿攻坚行动始终的总基调。一场接着一场,一战接着一战,大气治理的脚步没有停歇,美丽中国的目标正在实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