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大气 >  正文

空气质量倒数城市多,汾渭平原治气出路在哪里?

来源:中国环境网 时间:2022-11-25 18:43:45

字号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10月和1—10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1—10月,168个重点城市中,渭南、荆州和驻马店市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从倒数第1名至倒数第20名)。


其中,倒数后二十位城市中,汾渭平原11市1区有渭南、咸阳、西安、临汾、晋中5个城市上榜,占比将近一半。


2022年1—10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


汾渭平原面临怎样的现状?


汾渭平原11市1区首次被纳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始于 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随后,被正式写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彼时,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占比较大。现在,压力来到了汾渭平原。


记者梳理2022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10个月空气质量排名发现,汾渭平原若干城市连续10个月处于后20位。


只要去过晋、陕、豫三地相关城市的人会发现,造成汾渭平原治气压力大的原因显而易见——“煤”。


煤炭储量丰富、煤炭生产量大、耗煤企业众多、重化产业集聚……能源、运输、产业结构样样偏重。如果将治气比喻成一场打怪升级的通关之路,汾渭平原无疑碰到了难度最大的Boss之一。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专家曹东曾实地调研走访汾渭平原各个城市,他在2022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将汾渭平原城市群分为资源和产业依赖型城市、产业依赖型城市、低碳发展型城市和煤炭资源依赖型城市4类。


以此次排名靠后的渭南、临汾、晋中为例。渭南属产业依赖型城市,主导产业严重依赖于渭南的矿产资源;临汾属于资源和产业依赖型城市,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晋中属煤炭资源依赖型城市,煤层气资源量占山西省的近1/3,煤炭年生产能力上亿吨,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3.3%。


后进生一直在努力


虽然城市排名在全国有待提升,但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一直在下降,2021年降至42微克/立方米。


尽管仍未达到国家二级限值,却不能因此否认汾渭平原近年来在推动能源结构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施策破解产业困局等方面的努力。


如临汾以“三个百里”经济带带动“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沿汾板块已形成以中信机电、华翔制造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


洛阳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聚焦储能与氢能产业,建设提升新能源储变电系统重点实验室,利用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培育产业,加快实施洛宁、嵩县抽水蓄能电站及华久氢能一体化等重大项目。


晋中向技术创新型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变,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等8个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加快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退出,有序推进30万千瓦以下燃煤发电机组、工业炉窑、燃煤锅炉升级改造。


工作做了不少,治气依旧面临“卡脖子”难题。在曹东眼里,汾渭平原治气仍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不足、缺乏统筹协调、技术支撑不够等问题。


“多数地市发展依赖煤炭产业路径严重、根本性转型意识不够,区域很难实现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脱钩,已批拟建的耗煤项目带来了很大的控煤压力等。”曹东说。


控煤降碳迫在眉睫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要实现负增长目标。


曹东认为,控煤降碳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十四五”期间汾渭平原区域煤炭消耗、碳排放处于峰值平台期,如果不采取强有力措施,汾渭平原可能不会实现煤炭负增长。


若想实现负增长,需从电力、工业领域入手,进一步提高工业电气化程度,如长流程炼钢向电炉短流程炼钢转型、水泥和炼焦工序电气化改造;优化原燃料结构,如加大废钢使用占比、水泥采用废渣等;因地制宜开展供暖模式创新和试点示范,推进“电加太阳能”联合互补煤改电应用等。


生态环境部曾介绍,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较为不利。


汾渭平原各城市已对秋冬季治气攻坚行动作出相关部署,如西安确定了20条集中攻坚措施,形成上下联动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格局;临汾市委书记要求全市上下必须抓住年底前剩余时间,全民动员、全力以赴,一刻不放松地抓好秋冬防攻坚工作。


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常抓不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合力。高位部署固然重要,但治污最终还要靠当地政府落实责任,狠抓监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