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核算在中国来讲确实是很紧迫的问题,但是首先我们遇到的是理论上的困境或者不足。其实这么多年,对生态核算方面,比如过去曾有过绿色GDP,还有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但是还没有大家很公认的核算方法。”12月12日,在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世界银行集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途径”研讨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他指出,“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范式的转变,GDP是有局限性的,应该重视,比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等等。这一套新的范式,其实从根本上讲,一个是把理念搞清楚,更重要的就是在经济社会中间要发挥作用,一定要有一套核算方式。这方面应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不解决核算方法的问题,没有一个衡量尺度,可能“碳中和”要在整个社会中间发挥的实际效应就很困难。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碳核算的应该是整个绿色转型的微观基础,建立这样一个微观基础现在是非常紧迫的。自从提出‘碳中和’的目标以后,全社会都很重视,热情也很高,但是我们总是感觉基础不牢,首当其冲的就是碳核算的基础现在还没有补上,这是中国一个很大的短板,而且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大家对这个事情好像到目前还缺少足够的重视。”刘世锦表示。
会上,《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2060年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发布,刘世锦介绍,报告中间特别强调下一步要推动碳核算,包括各个地区要建立碳核算的体系,特别是企业需要建立碳账户,有些个人应该也应该建立个人的碳账户。另外,报告也提出了从全国来讲,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碳减排的总量目标。
谈及创新的问题,刘世锦认为,从中国目前来讲,其实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就是增长和减碳的关系。一方面中国仍然要增长,现在中国是1万多美元,中国现在确定的目标是到2035年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最少是3万到4万美元的水平。但是,中国这个人均碳排放已经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了,也超过了欧盟一线国家的水平,所以排碳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增长和减碳的矛盾怎么解决?刘世锦提出,根本的出路,或者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其实就是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一方面是可以直接减碳,减碳的效率更高,特别是像现在光伏、风能、储能和绿氢等,这些绿色技术实际上效率都很高。另一方面,现在绿色技术发展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成本大幅度降低。
刘世锦介绍,中国的能源转型,包括整个经济的绿色转型,和有些国家比较类似,可能中国更为典型,就是增量部分首先推广新技术,进行技术替代,然后存量部分逐步也进行新的绿色技术的替代。据测算,目前中国清洁能源在整个能源中间的占比还不到20%,到2060年的时候,应该达到80%以上,也就是通过增量优先,然后逐步地替代存量的过程实现转型。
不过,刘世锦也指出,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就是新技术,特别在增量和存量,还是缺少足够的激励。在碳市场的碳定价的问题上,实际上对于新技术所带来的减碳的效应,市场机制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加以价值评估,给予激励,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