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简称 IPCC AR6)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最权威的综合性报告,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蒋靖坤表示。
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是基于已经正式发表的科学文献,在这次评估报告的编写中一共有270位作者参与,他们来自67个国家,其中包括了10位中国作者。那么,这份报告评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业内专家表示,从这次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出,很多研究结果认为,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问题可以归因为人类活动。
日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宣讲会举行。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蒋靖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研究员,IPCC AR6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罗勇,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主任黄磊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张永香和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副主任陆春晖主持。
“这次评估报告里面评估了大概1000种已经灭绝的物种,比如说左边这是一种哥斯达黎加金蟾,是在20世纪90年代灭绝,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中间是一个啮齿类的小动物,因为它生活在珊瑚礁上,珊瑚礁淹没了,所以这种物种也灭绝了。评估结论是47%是跟温度升高有关。这次评估也发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人类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增加生态系统和人类遭受气候危害的风险。”罗勇表示。
对于一种物种来说因为它长期生活在某一种地区,适合了当前的地理生态和环境,气候环境,因为气候变暖,还有包括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趋强,所以可能超越它的生存极限。如果温度再高,就是灭绝的极限以上。
“比如,高温热浪这些强降水和其他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多,超越生存极限的次数越来越多,这样使得生态系统原来可以恢复的时间就变短了。另外是极端事件持续的时间延长。因为这样的原因造成一些其他的物种已经灭绝,将来还有更多的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罗勇说。
本次科普活动由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主办,能源基金会提供支持,旨在深化全社会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认识,促进公众更好地理解国家双碳政策,促进青年学生参与气候治理,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巢清尘在致辞中介绍,从1990年IPCC发布第一份评估报告以来,历次IPCC评估报告都是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科学支撑,对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发挥着重要影响。IPCC评估报告不仅为各国政府制定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是普通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她表示,希望本次宣讲会能够使公众更深入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内涵,更好地理解中国双碳目标的政策含义,更好地投入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
袁佳双以“IPCC影响力与中国贡献”为题作报告。她介绍了IPCC的历史、主要任务和组织架构等内容。她表示,中国科学家的参与程度大大增加,IPCC已经成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重要平台。
以“气候变化前所未有”为主线,翟盘茂对IPCC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给出的气候变化科学事实进行了分析。他提到,气候变化已经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近期的气候变化范围广、速度快,而且不断加剧;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引发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控制全球变暖的幅度,需要深度减排,实施碳中和行动,这也是中国努力实现的目标。
罗勇在以“气候风险日益加剧——WGII评估结论解读”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约有33亿—36亿人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环境中。最不具备应对能力的人群所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人类健康、生活和生计,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正日益受到热浪、干旱和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造成的不利影响。他强调,应该通过加强适应措施,包括各种应对措施之间的协同效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更好地推动人类应对未来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