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打造森林“粮库” 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江西省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地处九岭山下,村民靠山吃山,正在采摘春茶。新华社发
贵州省赤水市村民在采摘柑橘。新华社发
5月初,雨气朦胧的晨光里,在贵州贵阳开阳县毛云乡鲁底村的油茶种植基地,村民们已经挥动着锄头,种下了一株株油茶树。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油茶树进入盛产期,优质茶果和茶油产品将从这里产出,走上全国各地家庭的购物车。
“看到店里有野生榛子、椴树蜜、白桦树汁等森林绿色食品,就想买一些寄回家,让家人也感受一下当地特产。”坐落在小兴安岭的“林都”伊春在今年“五一”假期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不少游客被街边的山区特产小店吸引,选购了森林食品。
从粮油、水果,到香料、野菜、肉类,森林为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食物资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从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开发森林食品有多大潜力?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开发森林食品潜力巨大
曾经的荒地上,成片密集的沙棘林正顽强生长;在沙棘加工厂,生产线上工人正忙碌地为产品打包,沙棘汁、药茶、保健食品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山西多地,依托野生沙棘资源,以及规模化的人工种植,当地村民逐步将沙棘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山西持续推进林草产业转型发展,建设干果经济林、林下经济示范园区,打造核桃、干鲜枣、沙棘、连翘等干果经济林五大优势产区。截至2022年10月,山西省干果经济林面积1964万亩,总产量突破22亿公斤,“林果经济”为增绿富民提供了助力。
不只是山西,陕西宝鸡在眉县、扶风、渭滨、高新等县区积极发展甜柿子特色产业,全市栽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值超过1亿元;重庆奉节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万余亩,产量560吨,产值突破6000万元……
各地根据优势资源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森林食品,拓宽了食物生产和供给渠道,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是森林食品生产大国。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陈蕾告诉记者:“森林食品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为原料生产加工的各类食品。其中主要包括森林蔬菜类,如香椿、蘑菇、木耳等;森林水果类,如蓝莓、荔枝、柚子等;森林坚果类,如核桃、榛子、松子等;森林肉食类,如畜禽类、鱼、蛋、奶等;还包括森林粮食、油料、饮料、药材、蜂品、香料、茶叶等种类。”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8.04万亿元,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花卉、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绿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经济林成为年产值超过万亿元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我国森林食品产量为1.54亿吨,需求量1.51亿吨。到2020年,我国森林食品产量增至1.94亿吨,需求量1.91亿吨。从需求结构上看,我国森林食品消费较大的领域主要是水果及干果,需求占比约为66.5%,此外为茶及其他饮料、林产品采集、森林药材等。
“在开发森林食品方面,我国有巨大潜力。”陈蕾表示,森林植物一般为多年生,一次种植,可多年受益。如油茶从栽种到开始结果一般只要3至5年,而受益期长达50至60年,甚至更长。实行科学管理、合理经营,将会长期有收获。同时,森林植物栽培成本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
陈蕾分析,要重视森林食物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推动粮食安全数量和质量的转型升级,让粮食生产走上多元化、可持续、高效率、有韧性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要鼓励、重视并引导森林食物资源的基础性研究,为森林食物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源泉,使森林食物真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数量和提升粮食安全质量的重要支柱。
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距离黄桃上市还有两个月,湖南炎陵县仙坪村的果农们已经开始忙碌。枝叶茂盛的桃林中,他们正抢抓农时为黄桃树疏果。这几年,炎陵县充分利用自身海拔较高、气候适宜等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黄桃产业,黄桃种植面积达9.6万亩,带动种植户近4万人。目前,黄桃全产业链产值已达30亿元,成为拉动山区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
在广东河源紫金县龙窝镇,梅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利用起山区原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包括水果种植、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种植及养殖等,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发展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多元化的绿色产业已经在全国多地蓬勃发展。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森林食品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1249亿美元稳步增长到2020年的14506亿美元,其间年均复合增速为4.3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食品市场规模逐年稳步增长,2020年达2.92万亿元,同比上升4.66%。
“森林食品产业是山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陈蕾介绍,“比如我国以沙棘为原料,开发出了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化、饲料、饵料等8大类约200多种产品,年产值3亿至5亿元,为人们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我国多地的森林蔬菜已远销到加拿大、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根类森林蔬菜年创汇就达7000多万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2000多个县(市、区、旗)有经济林种植和生产,涉及8400多万农村人口,核桃、油茶、苹果、柑橘、枣、梨、板栗等主要经济林种植面积均超过1000万亩,有力促进了山区、林区、沙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
除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发展森林食品还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陈蕾指出,森林植物大多生长快且繁殖力强,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并有较强的抗逆性等特点。科学种植经济林,不仅可以生产“绿色食品”,而且可以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然而,开发森林食物仍要以加强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利用现有的适宜山地资源培育食物森林等为前提。平衡“向森林要食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也是开发森林食品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陈蕾表示,向森林要食物,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多途径、多方式造林,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总量,促进森林各类物种繁衍生息;另一方面,要围绕林业提质增效,培育林产品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种苗花卉、林下经济、林草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林业产品,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推动技术开发及应用创新
核桃是四川广元朝天区的特色果品之一。五月初的核桃基地里,成片的核桃树枝叶繁茂。“为了实现核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我们大力支持核桃专合社、核桃种植大户延伸核桃产业链,目前已经建成3个初加工点。”朝天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场推出的核桃油、核桃小吃、核桃月饼等新产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走进浙江常山县,28万亩油茶布满连绵的山坡,带来满目绿意。通过打破油茶“种、卖”的传统产业局限,从基地、工厂向市场延伸,如今,常山已拥有油茶加工企业(合作社)40余家,精制油加工能力企业8家,研发了化妆品、保健品、差皂素等5大类、20余个系列产品。日前,常山发布的《油茶产业2023—2025三年行动方案》指出,将加大全产业链扶持力度,完善全县油茶产业生态,激发市场主体规模化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从蔬菜、水果、坚果,到经过初步加工的果汁、食用油,再到深加工的保健品,近年来,各地通过延长产业链、深加工,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森林食品。然而,目前在森林食品开发上,我国不少地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教授吴家胜指出,我国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经济林产业格局,但森林“粮库”开发利用仍存在发展规划缺乏、资源挖掘利用不足、品种选育滞后、低产低效林面积大、特色功能成分不清、欠缺高值化产品、全产业链技术装备落后、基础研究薄弱、跨界融合不够等诸多问题。
“在森林食品开发中,有的地区开发利用的种类较少,忽视了自身的名优特产品开发;有些森林食品资源加工手段还较为粗糙,忽视了多功能综合利用和新产品的开发。”陈蕾告诉记者,“如胡桃楸,核桃仁营养丰富,又可榨油;油粕可制蛋白饮料;叶、树皮、青果皮均可入药。然而,目前在开发利用胡桃楸时,通常只取其成熟果仁,综合利用率较低。”
吴家胜建议,要加快推进产业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科学确定产业种类、发展定位。同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攻克特色森林食物精准育种、生态栽培、精深加工等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
在研究、利用、开发森林食品资源等产业发展上,陈蕾表示,首先要摸清家底,建立森林食品普查制度;其次可以根据上下游产业的联动效应,培育森林食品生态化生产的绿色供应链,加强森林食品领域类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推动森林食品技术开发及其全过程应用创新。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2022年,我国完成油茶种植13.33万公顷、改造26.67万公顷,茶油年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
《全国沙棘资源本底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沙棘林面积总计1910.44万亩,各类沙棘产业年总产值240亿~260亿元。
2021年,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在6亿亩以上,年产量超2亿吨,产值超2.2万亿元,核桃、油茶、板栗等主要经济林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姚亚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