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被称为上市公司的“第二财报”,越来越受到市场各方的重视。截至4月底,逾1700家A股公司在年报外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披露率34%,数量较上年又有所提升,其中,70.4%的央企上市公司发布了独立的ESG报告,发挥了先锋作用。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中国企业ESG管理水平提升仍需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上下求索。”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认为,国内ESG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尚未统一,上市公司ESG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ESG越来越受重视
ESG已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与“双碳”政策大背景下,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当今已经成为了市场各方的基本共识。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呈加速之势,成为上市公司“必答题”。据上市公司协会披露,2022年报季结束,近1700家A股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了ESG相关报告,数量再创新高。其中,70.4%的央企上市公司发布了独立的ESG报告,2023年有望全覆盖。
具体来看,ESG信息披露主要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为主,很多企业根据其从事行业、所处环境和业务特点,详细披露了在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保护员工权益等方面的信息,全面展现企业提升治理效能、践行绿色环保、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和成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钱小军认为,ESG报告披露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也是企业负责任的表现,政策驱动、社会关注和国际化是推动中国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逐步提升的主因,同时,社会和投资者对企业ESG表现的关注度逐步提升,推动了企业自主披露。
市场积极参与ESG建设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也在积极开发和ESG相关的产品。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名称含“ESG”的公募基金产品共计51只。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21只、指数型股票基金18只,普通股票型基金9只,纯债型基金3只。
还有的基金公司专门设立首席ESG官这一头衔,积极参与ESG投资体系研究,前海开源基金就宣布正式任命公司普通合伙人、投资部总监崔宸龙为前海开源基金首席ESG官。
虽然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不断提高,但仍有发展空间。如一些企业对ESG投资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较低,仅把ESG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对ESG因素的深入分析能力,并没有在实际经营业务中将ESG引入其中,执行力不够;又如ESG披露缺少统一标准,导致信息披露存在差异,且信息披露政策不明确,企业采用不同标准可比性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企业践行ESG理念、做好ESG披露信息的目标非常正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ESG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不同行业面临不同情况,无法完全按照同一个标准强制遵守。上市公司不应盲目实践ESG理念,做强主业才是企业践行ESG理念的前提。
周丽莎也指出,当前ESG报告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各家上市公司的报告形式多样,导致可比性、量化性欠缺。另外,披露报告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和标准化的数据。
构建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
业内一直在呼吁分行业建立ESG信息披露标准。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就有学者建议,要在ESG投资规模、标准建设、信息披露、评级评价、监督管理、行动实践等方面加强政策引领和指导作用,规范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定性、定量指标及披露标准,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加强不同行业、部门及机构的监管力度,统筹协调部门之间的监管合力,逐渐健全及完善监管体系,消除企业信息披露不对等的信息差,让ESG信息披露数据赋能环境绿色低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数据运用提升监督服务效能。
据了解,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正在研究制定。申万宏源报告指出,A股央企上市公司占全市场总市值比例高达29%,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披露的ESG信息主要反映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央企的信息披露、评价体系需要在吸纳国外ESG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做一定的优化完善。(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