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史上最热的一周:气候变化之下极端高温带来的全球挑战与应对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3-07-12 18:49:34

字号

当地时间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


热浪之下,孟加拉国要求全国小学停课一段时间,由于用电需求暴增,加上发电厂燃料短缺,该国近期经常大面积停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最高气温接近50℃,大量居民用水管冲水等方式降温;韩国京畿道城南市盆唐公寓区,由于供电系统负荷过载,3000多户家庭停电,部分居民被困电梯数十分钟。


全球气候变暖,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7月11日,世界气象组织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由于气候变化,未来会出现更强烈、更频繁的热浪。与去年一样,今年的极端高温正在影响中国部分地区。


有气象学者向南都记者分析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很多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此次高温过程强度强、范围广,会对我国交通安全、人民生命健康、能源供应、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极端高温:地球经历“史上最热的一周”


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继6月份创下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之后,海面温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南极海冰面积也创下历史新低。


据央视新闻7日报道,研究显示,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3天处于历史高位,在3日、4日连续两天出现“全球最热一天”后,5日的均温与4日持平,达到17.18℃。世界气象组织出具的报告显示,事实上,整个欧洲西北部都经历了创纪录的6月气温。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亚洲和澳大利亚东部的部分地区明显比正常炎热。南都记者从美国国家气象局获悉,过去一周,美国持续高温,每日最高气温平均大约有90华氏度(约32.2℃)。


继“史上最严重四月热潮”席卷亚洲后,过去一周,亚洲再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创纪录高温。


据当地媒体报道,7月9日下午,在东京一个公园里,5名小学生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据悉,当时孩子们正在进行一场棒球比赛,当地消防部门敦促学生外出注意补水。


在新加坡,因近来天气酷热难耐,许多人都猛开冷气,该国今年用电高峰期的电力需求已增长约8%。目前,用于发电的联合循环燃气轮机装机容量为9400兆瓦,仍高于以往的峰值电力需求。


连日来,孟加拉国遭遇热浪袭击,首都达卡最高气温飙升至40℃以上。该国教育部门要求全国小学停课一段时间。由于用电需求暴增,加上发电厂燃料短缺,全国近期经常大面积停电,一些地区每日停电时间长达5小时。


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多地最高气温普遍超过40℃,泰国西部玛克省的气温一度达到创纪录的44.6℃;老挝、越南分别录得43.5℃以及44℃以上高温。据媒体报道,极端高温天气令印度的农业、经济和公共健康承受“前所未有”的负担。


伊拉克也于上周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当地时间7月7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最高气温突破45℃。8日,巴格达最高气温接近50℃。在高温的炙烤下,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由于伊拉克电力供应常年不足,当地电网在夏季用电大量提升的情况下,被迫采取限电措施,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受此影响,当地居民的避暑方式十分有限,并且成本相对高昂。一些居民前往水上公园等设施避暑,还有大量居民选择用水管冲水等方式降温。


而在更早之前,韩国在其180个区域中的128个区域发布酷暑预警。据了解,截至7月2号,该国大部分地区白天气温逼近35℃。2日上午,在京畿道城南市盆唐公寓区,由于高温天气用电量激增,导致供电系统负荷过载,该区3000多户家庭停电,部分居民被困电梯数十分钟。


背后因素:气候大环境叠加厄尔尼诺现象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7月11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的持续高温天气首先还是应该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来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易发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国际科学界的分析评估中已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另一个因素则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南都记者了解到,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通常会持续9到12个月,一般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从而导致降雨量增加,也会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造成严重干旱。


许小峰告诉南都记者,一般而言,厄尔尼诺倾向于在春季(3月-6月)形成,在秋末或冬季(11月-2月)达到峰值强度,然后在次年春季或初夏(3月-6月)减弱。厄尔尼诺平均每二至七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但并不确定,有些会持续几年时间。


“厄尔尼诺对赤道周边国家的影响要更直接,也更大,这包括中美洲、加勒比海、东南亚以及东部的地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受赤道海温异常影响大气环流变化造成的,会导致包括异常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发生。”许小峰表示。


南都记者留意到,早在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已发布报告称,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了90%,强度至少为中等。而由于厄尔尼诺对全球温度的影响通常在其形成的第二年展现出来,因此可能在2024年最为明显。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表示,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温度记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更多极端高温。


对此,许小峰指出,据对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在任何给定的十年中,最热的年份通常是厄尔尼诺年,最冷的年份通常是拉尼娜年,可以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上升确实有助推作用。但考虑到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刚刚开始,或者说刚形成条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10日,世界气象组织气候监测负责人奥马尔·巴杜尔表示,根据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合作伙伴的各种数据集,7月第一周的日气温创下了新纪录。气象组织和更广大科学界正在密切关注气候系统不同组成部分和海面温度的巨大变化。


11日,世界气象组织告诉南都记者,由于气候变化,未来会出现更强烈、更频繁的热浪。该组织强调,早期预警是当极端事件出现时拯救生命的最佳方法。


热浪之下:给我国多地也造成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向南都记者表示,与去年一样,今年的极端高温正在影响中国部分地区,而“中国气象局拥有非常有效的预警系统,以确保人们意识到热浪和其他极端事件的危险性”。


南都记者了解到,1951年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了21次厄尔尼诺事件,曾给我国不同地区带来高温热浪、洪涝和干旱等影响。


如2002年,我国华北、黄淮部分地区曾出现夏秋连旱;2006年夏季,重庆、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等地遭遇罕见持续高温热浪;2009年秋季至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2018年秋季,黄淮、江淮等地也经历了阶段性干旱等。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可达30天以上。降水方面,厄尔尼诺会使得我国北方季风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易形成气象干旱;在我国南方则会造成秋季降水增加,易发生内涝灾害。此外,厄尔尼诺对冬季气温的抬升也有直接影响,更易出现“暖冬”现象。


7月11日,长期从事区域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项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钱诚,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尤其以6月华北、黄淮等地的高温最为突出。


他指出,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6月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达9.8天,多地打破了观测史上单月高温日数最多的纪录。仅在6月21日至30日,华北地区就有124个国家站超过40℃。22日至24日端午节期间,北京南郊观象台更连续三天气温达到或超过40℃。


“高温造成用电负荷增加,给电力稳定供应带来挑战。”钱诚指出,截至6月24日,华北电网最大负荷达28148万千瓦,创今年入夏以来负荷新高,相比去年同期最大负荷增长4.83%。同时,河北中北部出现了中至重度的气象干旱,导致农田失墒加速,夏玉米等作物播种和出苗偏慢。


钱诚说,此次高温过程强度强、范围广,会对交通安全、人民生命健康、能源供应、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在持续高温“烤验”下,22日北京八达岭高速上小轿车发生自燃,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当下又正值暑期旅行期间,高温使得中暑相关病例增幅明显,尤其是一些热门景区周围,中暑发生率较往年增多。


对此,许小峰提醒普通市民应关注天气预报预警,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要及时掌握信息,有所预防。“对于室外活动或工作较多的人,要特别注意减少活动时间和工作量,并注意多喝水和休息;对有基础病的人要特别引起注意,备好必要的药品,一旦发生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救治;在室内工作、活动的人也要注意室内外温差过大可能引发的身体不适。”


诸多隐忧:或造成更多极端天气


当前,高温热浪席卷北半球,全球多地接连刷新高温纪录。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英国气象局7月3日表示,今年6月是英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该国马斯登March Haigh水库更因为遭遇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水位下降,导致河床裸露。


而在美国,仅在7月1日,从西部到南部的高温天气就已为约6600万人带来影响。美国西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到38℃,加州、亚利桑那州部分城市气温甚至达到43℃。


在美国南部,包括得克萨斯州和佐治亚州在内的至少8个州,1日的体感温度最高飙升至46℃。连日来极端高温天气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截至当日,得克萨斯州近一个月已经有十余人因极端高温天气死亡。


世界气象组织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事实上,今年5月和6月,全球海面温度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不仅是海面温度,整个海洋正在变暖,其所吸收的能量将持续数百年。尤其是北大西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创下了空前纪录,警钟敲得格外响亮。”


据当地媒体报道,6月11日,由于海水变暖导致沿海水域氧气含量变低,数千条死鱼被冲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沿岸。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即使是目前处于冬季的南极洲,也出现了异常高温。记录显示,南极在上周以8.7℃打破了其7月份的高温记录。世界气象组织也表示,南极海冰面积在6月份达到了自卫星观测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比平均水平低17%,大幅打破了此前6月份的记录。在整个6月,南极海冰的每日范围保持在空前的低水平,远低于往年同期的数值。南极洲周围初冬海冰创历史新低。


今年的厄尔尼诺更为复杂。从2020年夏到2023年初春,拉尼娜现象已持续了近3年。日本气象信息公司“气象图”创始人森田正光指出,从拉尼娜转变到厄尔尼诺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集中暴雨。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最新预测显示,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与印度洋正偶极子现象同时发生。印度洋正偶极子也是一种海温异常现象,当其发生时印度洋西部海面水温高于东部。今年印度洋正偶极子现象和厄尔尼诺同时发生可能会导致东非多雨,而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少雨的倾向更极端化。


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背后,有人担忧极端天气的常态化是否已经形成。许小峰认为,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他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谈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毋庸置疑地造成了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大气圈、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很多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同时,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以来,观测到的热浪、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事件,特别是将其归因于人类影响的证据,均已增强。从这些结论到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确实是令人忧虑的。再加上厄尔尼诺的影响,后果有可能更为严重。”许小峰说道。


钱诚也向南都记者表示,他带领团队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加剧了华北夏季极端酷热事件的严重性。“这从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说明了中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自觉参与气候行动,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对我们的不利影响。”(何嘉慧 梁令菲 翁安琪 范佳慧 黄和 沈嘉俊)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