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蝉声阵阵。又到了吃知了猴的时节,不少人在短视频平台晒出捕捉、食用知了猴的视频。有报道称,“抓知了猴卖260元一斤,10天赚万元!”知了猴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蝉。在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油炸知了猴是广受欢迎的美味,知了猴串也在近年成为烧烤界的新宠。夏日的夜晚,人们三五成群,拿着手电筒,在树林中寻寻觅觅,有些地方这样的情景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对此,有人担心过度捕捉知了及其幼虫会破坏生态。
蝉是同翅目中的一类昆虫,中国常见的种类有蟪蛄、蚱蝉、松寒蝉等,知了猴是处于若虫阶段的蝉。蝉的卵通常产在树枝上,孵化出幼虫后,会钻入泥土,依靠吸食树根中的汁液生活。一般情况下,在地下蛰伏2—5年之后,蝉的若虫就可以出土了,这就是知了猴。破土而出后,蝉会爬到树上,蜕壳羽化。捉知了猴的时机很重要,刚刚破土而出的蝉是最好的,其次是刚脱壳的蝉,一旦蝉的翅膀干了,会飞了,也就没有捕捉价值了。有经验的人会在树干上缠一圈光滑的宽胶带以阻挡蝉的攀登,准备羽化的蝉只能聚集在胶带下方“束手就擒”。
蝉主要靠吸食树木汁液为生,对树木生长会产生一定影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害虫。但是,蝉也是很多鸟类、蛙类、螳螂、蜥蜴等小动物的食物来源,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蝉的种群数量庞大而且繁殖能力很强,每只雌蝉能下四五百枚卵,适量捕捉不会对生态造成大的影响。但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捕捉,必须充分考虑捕捉行为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影响。在捉知了猴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以确保产量充足并且不对生态系统造成过大影响。同时,还要避免捉知了猴的过程中,损害树木和林地。
因为市场需求量大,江苏、山东等地金蝉养殖业发展迅速,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知了猴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工养殖的。比如,在江苏省沛县鹿楼镇,利用梨树、苹果树、柳树、杨树等林地种植金蝉发展林下经济,已经形成了集种苗孵化、技术服务、收购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近年来,金蝉的收购价持续走高,每只达到1元左右。在当地的交易点,有人一晚上花40多万元收购两吨金蝉。
面对知了猴市场繁荣带来的商机,我们必须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推进规范养殖的同时,也要对金蝉养殖的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加强研究,在商业利益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让这一新兴产业能够持续发展。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叫着夏天……”这是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场景,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感叹,很少能听到知了的叫声了。背后的原因何在?
蝉的生存非常依赖高大的树木,因为高大的树木不但能够给足够多的蝉提供栖息地,还能为其提供食物,而且大树的树根盘根错节,蝉的幼虫进入土壤后,不需要多费力就能找到可以进食的树根。但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原本的森林减少了,一些高大树木被砍伐,蝉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此外,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硬化地面越来越多,蝉的幼虫落到地面后,无法及时钻入地下,也就无法成活。
由于气候变化,许多地区的温度和降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包括蝉在的很多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产生了影响。此外,农药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无论果园还是公园、道路两侧的绿化树木,杀虫剂等农药的大量使用,都会导致蝉卵无法孵化或者蝉直接死亡。
其实,不止蝉鸣,现在蛙叫也少了,蜻蜓似乎也不如以前多了。归根到底,还是要加强生态保护,维持生态链的完整,才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让更多小时候的记忆回到现实生活中。(记者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