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技术 >  正文

一片云如何点化成金?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3-11-14 16:39:00

字号

陕西省商洛市塔云山,云海景观与金顶观音殿等道教古建筑相得益彰,在今年的国庆假期吸引了众多游客。

塔云山所在的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植被覆盖率高达97%,有280多种木本植物,绿色植被带来了清新空气。

镇安县气象局局长周焕成告诉记者,当地气象部门定期观测和收集云海形成的气象数据,未来将推出云海预报、云海分类等特色服务产品,助力旅游观光。

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出生态优先的新路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气象智慧。

微信截图_20231114163523.png

商洛市塔云山云海景观。牛秋鹏摄

借气候资源打通“两山”转化

22℃商洛,是“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近年来,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商洛市正在把气候资源转变为金山银山。

2023年7月,中国气象局批复了《陕西省商洛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商洛市成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省两市”试点之一。

其实,早在2020年,商洛市便首次部署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从生态供给服务、生态调节服务、生态文化服务三大类着手核算,其中包括生态物质产品、储碳量、水源涵养、气候调节、调蓄洪水、旅游休憩等14个小类。

自2021年起,商洛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藏在“中央水塔”秦岭气候的生态价值也被挖掘。

走进柞水县朱家湾村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发现栈道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温湿度和负氧离子浓度,让游客对景区的好空气有“质”的认识。

气候资源造就了优美生态环境。坐拥绿水青山的朱家湾村依托优越自然环境“破解”山水密码,日前入选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2022年11月,中国气象局宣布在商洛市设立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设在柞水县,通过一站多址的方式,组成秦岭生态气候系统多圈层观测站网。目前,已建成秦岭生态监测中心和大数据展示平台,建立了秦岭生态监测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秦岭生态大数据“一张图”展示。

“两山”理念是中国气象局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重要遵循。当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建立健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除了商洛市,中国气象局还在海南省、浙江省丽水市开展气候生态价值试点,依托已有气候生态品牌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发挥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对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地方气候资源挖掘应用、旅游产品设计和城市形象塑造,实现了气象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融合,助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

截至2022年底,我国313个地区(景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18个城市(县、区)被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称号,37个地区(景区)被授予“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有力推动气候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气候生态品牌的创建,也是积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气候变化的创新型方式,旨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目前,气候生态品牌已成为多个创建城市的重要名片,在社会、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产生品牌效益。浙江省建德市在气候宜居城市品牌创建后第二年,旅游人数同比增加17%,旅游收入同比增加24%;黑龙江省鹤岗市在避暑目的地品牌创建后,结合多渠道推广,当地旅游市场火爆,收入不菲。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表示,要深入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气象贡献。

发挥科技优势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芦苇蒲草成片相连,山泉湖水碧波荡漾……位于干旱气候区的甘肃省张掖市,保留着一片面积达6.2万亩的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甘肃气象部门建立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祁连山底色由“黑”到“绿”。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十三五”以来,祁连山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增加10%至30%。

围绕生态气候预测业务建设,中国气象局已初步构建涵盖卫星遥感的生态监测与评估、生态要素模拟评估和预测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影响评估、生态气候应用与服务等方面的生态气候预测业务布局。

《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至2022年黄河流域大部植被生态质量提高,其中有79.1%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增加2.5克碳以上,流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达到流域总面积的96.4%。

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拴分析,从气象条件来看,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4.2毫米、气温升高0.03℃,水热条件对流域植被生长比较有利。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呈提高趋势的原因,一是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二是叠加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共同促进了全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钱拴说。

而在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长江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因地制宜,采取建立生态健康气象评价体系、编制生态遥感年报、开展生态监测评估等措施提升服务能力。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气象局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上,正式挂牌了全球大气本底站,持续为地球“测温”。

凭借近30年的监测数据,绘就了反映欧亚大陆腹地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瓦里关曲线”。这一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范例之一。

在不断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中,气象部门逐渐形成地空天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络,科学描绘温室气体变化。

2021年12月,中国气象局建成碳源汇监测核校支持系统,能够客观、全面和及时地监测与核查全球、全国、省市及格点等不同尺度人为碳排放总量和自然碳汇变化,为我国开展碳源汇监测核查及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有力支撑。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气候变化科学的支撑。锚定“双碳”目标,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启动运行,山西、湖北、浙江、江苏、广东等分中心也相继成立。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委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国气象局全面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部署和行动,涵盖气候变化科学事实和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和风险评估、国内外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的工作机制。

新能源开发即是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气象部门也持续推进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提升“一场一策”气象预报服务能力,支撑国家能源转型发展和绿色低碳战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进一步强化,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能力持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牛秋鹏)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