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旅游要闻 >  正文

文旅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时间:2024-04-12 14:14:47

字号

不负青山,“种”出千万乡村新风景;以美相见,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留住乡愁,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乡村文化蕴含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各地深入挖掘乡村文旅资源,强化文旅赋能,更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征集遴选工作,近日正式对外发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名单。这项工作旨在评选出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明显、群众获得感强、社会认可度高的优秀案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复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留住乡愁 用好绿水青山“聚宝盆”

人在乡村走,犹如画中游,赏绿水青山,忆浓浓乡愁……此次入选的案例中,绿色发展与乡村旅游“双向奔赴”赋能乡村振兴的故事俯拾皆是。各地以“绿”为笔,用好绿水青山这个“聚宝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条条石板路串联起一座座青瓦木屋,群山间绿意涌动。近年来,当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精准扶贫首倡地为地标,紧紧抓住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好绿色生态资源,加快建设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生动现实。同时,以“留住乡愁、修旧如故”等为原则,坚持改善基础设施,使苗寨民宅古色古香,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美了游客,乐了村民。

十八洞村 高慧 摄

稻花香里说“风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光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稻田文化+民俗文化”,打造集休闲农业、观光体验、稻田娱乐、研学教育、民俗餐饮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近几年,光东村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稻米“身价”翻倍,民俗文化弘扬,百姓安居乐业,游客慕名前来。

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是一个“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园”的全新融合发展村。近年来,荆竹村坚持以“活化乡村,留住乡愁”为目标,积极推动“一二三产+旅游”,探索“旅游+N、N+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农旅、林旅、文旅、商旅融合发展。聚焦打造乡村振兴蓝本,坚持以“两山”理念为主线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组建“乡宿联盟”,成立仙女山特色产业园党支部,打造“一村一品”,“靓”了村容村貌、“鼓”了村民腰包。

天津市蓟州区依托厚实“绿色”家底、鲜明文旅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继举办蓟州梨园情旅游文化节、出头岭安坪桃花节、毛家峪“山野菜”文化节、马伸桥蓝莓节等主题活动,打造一批安全放心的“蔬果园”、乡土风情的“游乐园”,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果品、蔬菜采摘园141个,乡村旅游购物市场100多个。

彰显乡韵 融出美丽乡村好光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广大乡村,一项项民俗活动热闹开展,一座座乡村文化礼堂相继建设,一家家非遗体验馆陆续设立……此次入选的案例中,涌现出不少文旅融合新模式,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不断丰富。

满眼绿意间,海南省五指山市持续书写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故事,描绘乡村振兴锦绣画卷。近年来,五指山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宝库,擦亮黎苗文化特色名片,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与活力。目前,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水满乡热带雨林风景区、红峡谷漂流景区等地均设立非遗产品展销点位,不仅打开了产品销路,还展现了当地的非遗魅力。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高亢悠扬的《乌苏里船歌》唱响一代代赫哲族人民精神生活,更唱响了抓吉赫哲族村各族群众携手并肩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乌苏里船歌”。近年来,黑龙江省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深入开展赫哲族特色村寨建设,将“网红桥”、民俗展馆、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景点链接成片,让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拥江揽海,素有“江海门户”之美誉,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先贤张謇的故里。近年来,海门区立足江海文化等特色资源禀赋,持续释放“张謇故里、江海之门、生态田园”效应,努力建设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江海文旅名区,成为长江沿线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策划推出的爱国主义研学游、海外游客中华文化体验行活动以及“张謇故里深度游”“江风海韵漫慢游”等精品旅游线路颇受游客青睐。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石板村,古朴的茶马文化和渔家风俗成为古村落焕发新生的经济文化纽带。近年来,大石板村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成功打造大石板古村IP,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全村深入挖掘茶马古道商帮及“蜡会”、古邛都老渔村传说等古道文化资源以及多元浓厚的民族文化,引入旅拍、田园研学、乡村音乐传习、体育康养等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农业+教育+体育+康养”融为一体的文旅主导、多业协同发展新产业、新场景,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发展图景。

传承乡魂 持续激发共富新活力

此次入选案例中,有不少秉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原则,在机制体制、品牌、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近年来,沂南县立足丰富的乡村资源,突出特色差异,打造精品项目,探索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塑造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城、休闲胜地”特色文旅品牌。为绘就融合赋能新画卷,沂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积极构建全域文旅发展体系,创新“常山庄模式”等五大模式,实施文化惠民等四大工程,取得积极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立足95%以上的旅游资源遍布于广大乡村的实际,探索实施“制定一套激励政策、探索一套经营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区、树立一批优质品牌、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五个一”措施,助力乡村旅游全面开花,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排头兵。龙胜各族自治县通过“抓基础,重投入,显特色,树品牌”,千方百计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县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百姓有3万多人,间接吃上“旅游饭”的逾10万人。

“杂技之乡”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坚持把“杂技兴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推进杂技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不断开辟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效益明显、游客消费体验持续提升的新时代乡村振兴路。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以发展美学经济为抓手,将山村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资源延伸发展为乡村民宿、乡野美食、文化创意等核心产品,全速推进大南坡项目建设。目前,村里开设南坡讲堂,对村民进行乡村振兴案例、乡村文化、手工艺等方面培训;引入国内知名社区营造专家、民宿品牌参与大南坡乡村振兴,让大南坡村成为乡建人才的汇聚地,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乡村振兴,文旅先行。广阔大地上,具有独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广大乡村,将搭乘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快车,不断书写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