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细化了各领域实施路径,着力打造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方案》的发布是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关于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有关要求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任务要求的重要举措。推动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既有助于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更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绿色采购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可有力提升我国重点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标准体系先行,规范引领《实施方案》重点任务落地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碳足迹标准体系,可系统引领我国各行业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有力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认证等工作的规范化,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从而提升我国产品碳足迹数据采信、国际互认水平。
《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数量达200个左右。可见,标准建设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上下游供应链覆盖范围随之拓宽,相关联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数据可信水平将显著提高,本地化碳足迹因子研究工作也将具备标准化数据支撑,为同步开展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工作提供了方法引领。
市场需求导向,系统推进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
《实施方案》针对标准建设工作分别提出了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及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要求。针对当下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空缺问题,亟须立足国情统筹做好产品碳足迹标准国际接轨工作,确保标准制定符合国际准则,同时符合我国行业的实际特征,进而提升碳足迹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助力我国产品有效应对国际竞争、规避贸易壁垒。
在重点产品类型筛选时,需聚焦重点行业,以市场需求强烈、供应链上下游接受程度高且带动作用明显、受国际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行业为切入点,优选市场占比高、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碳排放量大的行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逐步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相关方法和体系。《实施方案》提出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这既是国外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的通行做法,也将帮助我国外贸企业有效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已逐步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充分考虑我国各类产品对碳足迹的需求程度,以市场主导、急用先行为原则,优选出一批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标准研究,涵盖水泥、电解铝、光伏组件、平板玻璃、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品,先试先行,为后续系列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参考。
强化标准应用,科学支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充分发挥产品碳足迹标准核心枢纽作用,实现企业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有效衔接,以标准化、规范化思想引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下一步需持续拓宽产品碳足迹标准应用范围,指导将碳足迹纳入重点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评价、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认可、碳标识推广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温室气体减排持续改进等不同情景应用。同时,还应加强产品碳足迹与贸易、财政、金融等机制的有机衔接,形成合力,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协同推进碳减排,指导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碳足迹标准国际互认,对外跟踪研判全球主要经济体涉碳贸易政策和国际产品碳足迹相关规则发展趋势,对内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测监测等市场监督作用,强化“双碳”标准化建设,助力提升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的采信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量化碳足迹信息披露标准及管理办法,激励企业主动开展信息披露,并重视提高信息披露数据的质量,从而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作者:陈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