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金融 >  正文

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 完善转型金融标准

来源:中国金融家 时间:2024-10-12 14:02:16

字号

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其中包括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等。


绿色金融工具不断丰富


据了解,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都属于可持续金融。不同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重点为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资金支持。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新增纳入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已到期退出的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存量资金继续发挥作用;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绿色债券的政策导向作用,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机制,加强产业部门、金融部门、经营主体协同合作,促进绿色贷款较快增长;加强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自律管理,推动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导下,银行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供给,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积极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促进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和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例如,建设银行持续丰富绿色金融内涵与外延,拓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消费等多元化产品与服务;农业银行推动“三农”和绿色融合发展,持续构建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交通银行形成涵盖公司、投行、国际、普惠、个金、租赁、信托、理财等多条线绿色金融产品的服务方案;兴业银行聚焦“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统筹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等。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不断落实落细,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5478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余额为2194亿元;绿色贷款余额3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71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1.54万亿元,为金融机构投放绿色信贷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初步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


我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都在3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出台政策鼓励绿色保险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绿色保险大有可为。农业保险作为现代金融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农业风险保障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在工业领域,绿色保险是实现产业转型、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保险还在碳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碳产业的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


相关专家认为,未来保险行业需要进一步拓展绿色保险业务,充分发挥其在损失补偿、风险减量、资金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保险机构需持续研究挖掘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绿色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增加绿色保险产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意见》强调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意在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实施年限被延长至2027年底,将为绿色产业提供更长期、更稳定的资金支持。


兴业研究宏观团队预计,除了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实施年限外,该工具的支持范围也有望拓宽。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仅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大领域,未来可能拓宽至更多领域,如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低碳农业等。


促进完善转型金融标准


除加码支持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意见》也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给予金融支撑,提出“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商业可持续的重要保障。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进一步明晰绿色产业及绿色项目的界定。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强化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速。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业内专家认为,当前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互认;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使用绿色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中国工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认为,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迅速建立,已经形成保障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但客观来看,进一步完善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绿色产业目录的全面性和统一性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高碳主体低碳转型的领域,转型金融标准尚不足以支持高排放主体绿色转型进程。另外,我国绿色产业标准在国际国内需要更大程度上统一。二是须为更多绿色金融资产的价值评估提供更加严谨科学的方法。三是需要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并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可靠。四是需要强化我国绿色金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五是需要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绿色金融标准,并提升相关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与认可度。


周月秋表示,要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前瞻性的眼光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不会一蹴而就,绿色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大文章”,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记者 董方冉)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