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佛教文化 >  正文

如意法师:佛教教育是佛教的立世之本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时间:2021-03-25 16:01:41

字号

      编者按: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化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佛教第二故乡。佛教中国化是综合的、立体的、深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凤凰网佛教特别策划专题《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大家谈》,分别从佛教义理、佛教制度、佛教艺术、佛教教育、佛教生活等方面阐述佛教的中国化传承与发展。本文为2012年4月,四川尼众佛学院如意法师在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发表的题为《佛教教育是佛教兴衰的命脉所在》的论文,如意法师认为,对于佛教教育事业来说,只有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才能推进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才能开创佛教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主要内容如下:


四川.png

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如意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四川尼众佛学院)


      佛教传入中国,随顺时节因缘,融会我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和社会习俗,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可以说,佛教在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化”和“化中国”的道路。这不仅因为佛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佛教教育,是对全人类至善圆满的人格教育。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佛教教育史。“教育是立世之本”。换言之,“佛教教育是佛教的立世之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佛教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否,将决定中国佛教的走向、命运和前途。”今就佛教教育,来谈谈当前佛教僧伽教育的现状、僧伽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一、当前佛教僧伽教育的现状


      佛教的兴盛与佛法的昌明,固然要具有众多条件和因缘,但是佛教教育是关系到佛教未来整体发展的核心问题。虽然说佛教教育是面对四众弟子的,但目前主要的问题还应该倾向于僧伽教育,因为僧伽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关系着佛教的发展与生死存亡。


      回顾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院校的创立和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佛学院的恢复,各地纷纷兴办佛学院,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佛教人才,逐渐改变了佛教界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为新时代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至今,各省、市、地区已创办各级佛教院校四十余所。以培养“佛学学术研究人才、佛学专业教学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和各地寺院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学僧从佛学院毕业后前往日本、英国、美国、斯里兰卡、缅甸、韩国等国留学。通过自己的弘法活动和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界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佛教兴旺,教育为本。佛教的兴旺与发展离不开院校教育,佛教院校已经成为全国佛教界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许多出家人通过佛学院的系统学习,不仅在佛学方面受到了很好教育,而且在文化知识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目前佛教界参与寺务管理的人才来看,全国各地从事寺院管理、佛教协会工作以及讲经弘法、对外交流等各项佛教事业的出家人,大部分都是毕业于各地的佛教院校。甚至有的在中国佛学院和国外一些大学已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佛教教育的现状,就目前的状况来说,佛教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僧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部分佛教院校的规模和投入相对还比较小;其中有些院校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高,院校的体制和管理还需要进一的加强和完善。


      二、僧伽教育的重要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佛陀在世的时代,以其自身崇高的摄受力与感召力,制定僧团的律仪,通过僧团的运作与戒律的奉行,对佛弟子(比丘)进行培养与教育,这是佛陀对僧伽教育为我们所作的典范;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佛教的祖师和高僧大德们通过僧团制度的建设与清规的制定,以师徒关系为纽带,以僧团大众的熏修为基础,将僧团建设与僧伽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造就了许多弘法利生的佛教人才。


      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佛教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中国佛教协会鉴于发展佛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2年1月在上海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赵朴初先生曾说“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朴老再次强调:“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2002年,在第七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上,一诚大和尚在大会讲话中说:“佛教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要加强佛教院校教育,采取切实措施搞好中国佛学院和一些地方佛教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制定、编写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各级佛协、各地寺院要在实际工作中大胆起用人才,使其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应建立、健全佛教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人才库及人才交流体系。佛教教育体系除院校教育外,还要加强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进修班。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教育应该逐步开展函授教学、电化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同社会大学相结合的代培教育”。


      僧伽是三宝之一。因此,确定三宝的地位,维护三宝的尊严,是决定佛教兴衰的关键,也是佛教能否立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而僧伽教育的培养,则是未来佛教发展的动力。只有重视僧伽教育,才能使佛教的整体素质得到加强,才能使佛教立于未来社会的不败之林。随着社会科学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和发展,未来的社会必将呈现出更加文明,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模式,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学术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有信仰、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爱国爱教的僧青年,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始终保持与党和政府同一心愿,同一行动。”以适应未来佛教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


      三、契机契理,培养高素质的佛教人才


      佛教要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必须契机契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佛教人才,使他们能够担当起弘法利生的重任。按当前的情况来看,佛教在人才培养上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佛教内部的僧伽培养;二是面向外部社会大众的普及培养。其中僧伽培养是佛教教育的核心,在佛教教育中占有主导的地位,而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培养是佛教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应当说,这两种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


      僧伽是住持佛法的主体,所以僧伽教育是重中之重,他们肩负着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历史重任。只有培养造就出更多的学修兼备、内修与外弘并举的优秀僧才,才能使古老而传统的佛教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另外,僧伽在自修自证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使命,以自己的宗教修养和情操,教化、吸引和感召社会各界的人士,以增强佛教的亲和力,使人们乐于亲近僧人、修学佛法。沐浴佛陀的甘露法雨,获得清凉与光明。


      社会大众的普及教育,也是佛教教育的一部分,因为社会是佛教得以发展的土壤,社会大众既是僧人弘化施教的对象,又是僧源僧才的资源宝库。任何宗教若脱离了社会大众,不问世事,就会流于空洞,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化社会,净化人心。因此,僧伽教育必须与社会大众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弘法利生、利益社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佛教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之外,还必须以开阔的胸怀容纳各种学科的先进成果。在教学与研究中,以佛教义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为辅助,将佛教的相关领域纳入教学与研究的范围,如佛教文学、佛教历史、佛教艺术、佛教医学、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等,这样既丰富、开扩了教学的内容,又能不断地吸引众多领域的人们对佛教的兴趣,使未信者得信,已信者增长。


      四、完善佛教教育体制,提高僧伽教育质量


      关于僧伽教育的体制,中国佛教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初级、中级、高级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佛教教育的现状在体制建立上还不能够前后呼应,各级佛学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太合理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为了使佛教教育进快的走上规范化的进程,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提供各位参考,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


      1、进一步加强各地乃至其它国家佛教院校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交流、沟通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


      2、面向新世纪的佛教教育规划,佛教院校应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3、借鉴社会大学一些好的现代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一切科技成果,为佛教教育事业服务。


      4、改进佛教院校的课程设置,根据佛教的八派,院校可以设置有关学系:如管理学系、教理学系、唯识学系、戒律学系、中观学系、艺术学系、外语学系、医药学系等,培养佛教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5、注重培养既具有专长又有渊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尤其着重培养实用型僧才,以便于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更好的发挥其专长,服务社会,利益众生。


      6、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僧才的关键,只有进入文化教育,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来弥补学僧的人格缺陷,学僧的素质才能全面的协调发展。无论偏重或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将会导致学僧偏面的发展。


      7、法师、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教学方法更有效、灵活,发挥其作用和功能。若想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僧才,就必须完善僧伽教育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佛教弘法人才。


      8、充分发挥各地办佛教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地佛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办佛教教育,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的理解、支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办好佛教教育。


      9、应强化和充分发挥各级佛教协会的指导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以联合四众弟子的力量办好佛教教育。


      总之,对于佛教教育事业来说,只有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才能推进佛教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才能开创佛教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