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综述
8月13日15时30分,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山区出现局部强降雨,引发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导致部分在沟内戏水休闲的群众被困。此次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7人遇难、8人轻伤。据媒体报道及网友反映,龙漕沟被不少网络博主推荐打卡,部分平台甚至将其标注为旅游景点,但实际上龙漕沟并非景区,而是禁止游玩的泄洪沟道。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的推荐下,“野生”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不少网友“种草”,但这些地点多处于危险点位,有些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缺乏旅游配套设施,看似风光独特,却潜藏安全隐患。频频进入公众视野的网红打卡地安全事故,多起酿成了人员伤亡的惨痛悲剧,每一次都会引发公众的质疑、指责,相关方面也会做出深刻检讨反省,但这些都没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二、相关事件
事件1:大连网红赶海地浮桥断裂,大量游客被困
2022年8月15日下午,大量游客前来大连网红赶海地“金石滩西海渔港”赶海,但水上的浮桥突然发生断裂,造成游客被困。据悉,此事未造成人员伤亡,被困游客最终安全上岸,事发地并非正规景区。
事件2:天津、湖北两景区网红吊桥接连出事,共计一死一伤
2022年7月22日,天津、湖北两大景区的“步步惊心”网红吊桥项目在一天内接连出事:天津市蓟州区九山顶景区“步步惊心”项目运营时,1名游客突然从高空坠落,不治身亡;湖北省4A级景区恩施地心谷景区,1名男孩从网红吊桥掉下山谷,身体多处受伤。
事件3:保定“网红坑”突发意外,男子驾驶越野车爬坡时不幸殒命
2021年12月6日下午,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网红打卡地“胡指挥坑”,一辆越野车爬坡时出现意外,驾驶员从车内摔出不幸殒命。据了解,该“网红坑”经短视频平台传播后,吸引了无数越野车和围观者聚集。
事件4:河南禹州水库溢洪道成“网红水池”,1名男孩玩耍时被冲走溺亡
2021年9月,河南禹州纸坊水库由于接连降雨,水库溢洪道排水的水流冲劲大,十分危险。因为网上流传纸坊水库是“网红打卡地”,所以吸引很多人赤脚下到水库的溢洪道里踩水玩。10月1日,1名男童被水冲进了较远的水潭,不幸身亡。
事件5:一家四口游玩网红打卡地“乱石滩”被困河滩,紧急救援后脱险
2021年6月26日,一家四口在湖南益阳资水桃江段网红打卡地“乱石滩”游玩,由于河水不断上涨,4人无法安全返岸,被困于急流中。经过长时间救援,最终4人被救上岸。
事件6:贵州网红景点“关岭冰臼”,1名游客拍照时不幸落水遇难
2020年9月2日,1名青年男子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冰臼深水潭附近拍照时,不幸滑落其中。因水情复杂,相关人员搜救两天后,终于将其打捞上来,经确认已经死亡。据了解,关岭冰臼还属于未开发区域,但被“驴友”当作网红打卡地,分享探险游记。
事件7:两名“驴友”挑战网红瀑布被挂悬崖遇难
2020年8月23日,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的6名“驴友”前往网络热门景点——贵州滴水滩瀑布探险。其中两名重庆“驴友”在瀑布速降过程中被困瀑布半中央。经过救援,两名被困者虽被救起但不幸遇难。
事件8:“网红打卡地”躲避峡突发山洪,共计13人遇难
2019年8月4日,湖北恩施州鹤峰县躲避峡景点傍晚突发山洪,造成部分游玩人员被冲走,部分游玩人员被困,最终导致13人死亡。据悉,躲避峡为未开发景点,保持原生态、旅游品质较高。近年来,该景点在网络上爆红,吸引大量游客自发前来探险。
事件9:游客前来“网红沙滩”拍照戏水,连续发生事故,3人殒命
2018年8月,四川遂宁一水库泄洪过后形成的河滩,在被当地网红分享到社交平台后,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沙滩”,吸引游客前去拍照打卡,甚至戏水游泳。由于河滩地形复杂,地处闸口附近,在当月7天内连发两起事故,共致5人落水、3人殒命。
事件10:青海网红公路因拍照引发8起事故
青海省格尔木市的315国道部分路段被称为“网红公路”,连绵起伏的U型公路令许多游客驻足,并在公路中间拍照。据青海交警总队介绍,自2018年至今,315国道上因为拍照就发生了8起交通事故。
三、传播情况
文化和旅游舆情实验室舆情监测结果显示,在每一起事件发生后,都会引起社会极高的关注度,成为重大舆情事件。不仅官方权威媒体会报道、评论,自媒体平台的相关内容也会吸引数亿网友关注和讨论。例如四川彭州龙漕沟事件。
8月13日至16日,彭州龙漕沟山洪多人遇险事件相关信息总量达到307181条,并于几日内在微博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大量网友讨论,占据了大部分热度。微博相关话题:#彭州山洪#、#亲历者讲述彭州山洪现场#、#彭州山洪事发地不是正规景区#、#彭州山洪伤亡情况#等累计阅读超过13.1亿人次。
再如,7月22日至28日,与“天津湖北网红吊桥事故”舆情事件相关信息总量达到114283条,并在两日内迅速传播,相关话题在微博平台引发热议,#天津一景区游客玩步步惊心坠亡#,#恩施地心谷通报上海游客坠落事件#,#同一天两景区发生步步惊心事故#等相关话题共计阅读3.5亿次。
再如上林舍旅游景区游客意外坠亡事故。8月1日至6日,与“上林舍游客坠亡”舆情事件相关信息总量达到13309条,并在两日内通过微博、网站及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快速传播。相关话题在微博平台引发热议,#游客在汾阳一景区坠亡#、#山西汾阳景区游客坠亡监控曝光#等相关话题共计阅读量1.5亿次。
又如2019年,湖北恩施州鹤峰县躲避峡景点山洪事件,央广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影响力较大的媒体都关注报道该事件,在微博平台的话题#湖北恩施鹤峰景区突发山洪#,#躲避峡山洪原因#等相关话题共被阅读、讨论超过4.6亿次。
四、舆论分析
文化和旅游舆情实验室综合梳理了历次事故发生后,媒体以及网友对事件分析、评论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谴责网络博主不负责任的“种草”推荐,认为这种行为涉嫌误导和虚假宣传,并表示平台监管难辞其咎,需要及时敲响警钟,承担企业责任,加强对内容安全的监督管理。
《中国旅游报》在有关报道中认为:如何避免类似不安全的“野景区”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平台理当尽到社会责任,不能为流量而刻意推荐、引流、标记缺乏防护措施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野景区”,要尽到必要的把关审核义务,屏蔽、下架涉及存在安全隐患“野景区”的帖子和文章。此外,还应对有一定诱导倾向的视频做出警示标记,尽到风险提示义务,进而让游客科学甄别、谨慎对待“野景区”,不再心存侥幸,使自身陷入打卡“野景区”的险境。
澎湃特约评论员认为:将事发地标记为景区的App,给用户“种草”的互联网平台也应当有所反思。可以想见,即便人们看到了安全警示,但看到在正规App上被标记、被推荐,这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心理预设这里是安全可靠的。这些本应引发平台重视的线索被轻易放过,令人十分遗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对互联网平台而言,追踪到所有存在风险的“网红景点”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平台方针对“网红景点”有义务进行主动的风险提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相关贴文,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的“网红”,和通过算法不断推荐更多网友看到此贴文的平台,都应承担一定的传播违法信息的责任。
觅野CAMP APP创始人石健卿表示:社交平台在做旅游攻略引流以及推荐的时候,要有底线,运营团队应审核博主发布推荐出行地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一位在知名平台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认为:景点不能随便被推荐,尤其是毫无资质的“野生景点”,严格来说“野生景点”根本不是景点。互联网时代,网络博主喜欢发布风景优美的视频来涨粉可以理解,但前提是推荐的地方必须安全可靠,有合规资质,而不是仅仅为了博眼球。社交平台对于涉及“野生景点”这类作品的审核要更加严格,对于具有风险的作品应不予发布。
(二)认为管理部门虽然不用为游客的不当行为负责,但也要看到网红打卡地旅游安全问题频发背后的隐患,需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对旅游景区和风险点位的管理。同时,多起事件也反映出游客安全教育缺失,相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应急能力。
《中国旅游报》在有关报道中指出:本是追求美好与欢乐的旅游活动出现意外伤亡事故,非常令人痛心。虽然主管部门和景区已及时启动项目关停、安全隐患排查和事故原因调查的程序,但是如何以更科学的态度、更严谨的措施处理好追求惊心刺激体验和确保旅游安全的关系,严防类似安全事故的发生,则需要景区管理者、旅游者及相关方面进一步思考。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通过专项行动、督导检查等形式强化监管力度,扎实深入排查重大风险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也有评论认为,旅游企业和景区要加强对于旅游项目的风险评估。经营者在发布未经商业开发旅游景点时,需要核实该地是不是禁止旅游或进入。景区也应提前摸排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预案和应急保障。
(三)在对遇难游客同情之余,也有舆论指出游客自身需要增强安全意识,需做到敬畏自然,对生命负责。同时,也有声音认为,对于因不遵守规定产生的救援费用,游客应当自行承担。
《中国旅游报》在有关报道中认为:从游客角度而言,是否有足够的旅游安全风险意识,是否遵守刺激性旅游项目的参与规则和警示要求,是否具备参与户外刺激性体验活动的身心基础条件和必要技能,是否具有一定的应对户外意外事故紧急处理能力与经验,都与个人旅游活动安全直接相关。
此次彭州龙槽沟山洪事件,有关律师在接受闻旅采访时表示:洪水是自然灾害,属于法律上的不可抗力,景区以及管理者应当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提示和预防的义务,而游客自身更应该做到自我保护和防范义务,出现伤亡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但就目前来看,政府与管理者已经尽到义务,承担主要责任的肯定还是游客自身。
澎湃特约评论员认为:游客对野外环境缺乏防范意识的追捧,人们应当对“野外”抱有足够的敬畏,对所谓野景区的追捧要适度、克制,始终把防范意识放在第一位。
有旅游业界人士建议:不要去“野生景点”,如果该“网红打卡地”是相对安全的,也并非“野生景点”,那么需要游客具备一些户外旅游的常识,包括避险能力和野外生活能力等,很多户外活动并不适合所有游客,游客自己在选择出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时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