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破”与“立”的关系?如何发挥好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务实推进碳中和目标的落地?如何加强亚洲国家在碳中和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为助力碳中和作出亚洲贡献?如何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促进碳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问题,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等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困局与破局”分论坛上提出相关建议。
要点速览
• 金融业应该建设好、运用好碳市场
• 加大绿色低碳政策供给
• 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 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商业银行已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超6000亿元
周小川:金融业应该建设好、运用好碳市场
“很多市场都是有金融特性的。比如,未来的碳市场和碳市场所涉及到的衍生品发展,以及相应监管,这是金融业非常擅长的领域。”周小川表示,金融业应该建设好、运用好碳市场,助力完成好与减排相关的相应工作。
他表示,在多个目标下,理论上碳减排工具有最优选择,所以我们要寻找最优解。
周小川认为,多数的政策目标是可以协调的,需要设计一个目标函数,每种目标各有权重以及其约束条件和价格,把每种政策目标的价格和权重调节好,就可以实现碳减排路径上多目标下的最优解。
论坛期间,周小川还发表了题为《不确定世界中的亚洲力量》的署名文章。文章表示,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将为亚洲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新动能。随着中国疫情呈现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和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生产、消费和对外经贸活动回归常态,中国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易纲:商业银行已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超6000亿元
易纲表示,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的技术进行支持,二是对煤炭的清洁利用进行支持。
易纲介绍,上述工具以低息给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商业银行获得再贷款之后必须对碳减排项目进行支持,同时商业银行还有向外界公布这些信息的义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重点在于要求商业银行对于碳足迹、支持项目利率、减排量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并接受社会第三方监督,让全社会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紧迫性的认识。”他说。
易纲表示,这两项工具自2021年11月推出,在投入使用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已累计使用3000多亿元,商业银行运用这些再贷款发放了超过6000亿元的贷款。
在风险防控方面,易纲介绍,再贷款虽然是低息,但仍是要收回的,风险仍由商业银行承担,因此这一激励是适中的。
赵辰昕:加大绿色低碳政策供给
赵辰昕指出,要不断拿出政策“组合拳”,让政策更加适用,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果。加大绿色低碳政策供给。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启动全国碳市场,以制度革新来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我们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研发与商业应用有机衔接,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政府主导的科研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助力企业培育产业增长点和发展动能。”赵辰昕说。
赵辰昕透露,国家发改委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他表示,要立足我国能源的资源禀赋,统筹把握好“破”与“立”的节奏和力度,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宣昌能:发展转型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宣昌能表示,发展转型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能源结构偏碳、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化、城镇化仍推进,既要发展绿色产业,还要推进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转型金融可以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必要。
在丰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方面,宣昌能介绍,目前已经推出了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未来要继续创新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管理工具。还要加大对转型压力比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人群的支持力度,确保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