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生态价值 助力乡村振兴(二)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雾霭沉沉,三声汽笛长鸣后,轮船向着海天交界处驶去。
“海绵延我无尽的思念,送你最后一段旅程。”伴着肃穆的音乐,与淡黄色花瓣一起,109位逝者的安息盒缓缓沉入大海。
在温州市平阳县鳌江流域,109位海葬者伴着鲜花融入大海。新华社发(叶小泉 摄)
这是2021年清明节前,民政部门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口海域举办的温州第六次联合海葬。
船甲板上放置的安息盒。新华社发(叶小泉 摄)
与传统墓穴式安葬不同,海葬这一生态葬方式资源占用为零。温州乐清市殡仪馆副主任倪杨西介绍说:“这些安息盒遇水后会很快自行降解,让逝者与自然融为一体。”
从民政部了解到,我国殡葬改革稳步发展,生态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选择。
生态殡葬也称"绿色殡葬",绿色安葬象征着生命长绿、精神永存。以不占土地、不留骨灰、不单独立碑为特点,具体又可分为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形式,是一种以植物代碑,骨灰直接入海、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
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约5亿7661万人。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最少要修建2000万座墓,至少要占用10万亩土地。同时,墓地年均损耗建筑材料1100万立方米,其中天然石材等不可再生资源占到50%以上。而且,墓地的消耗每年都在递增。
随着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丧葬人数不断增加,殡葬用地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逐渐突出。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表示:节地生态安葬最重要的是节约了资源。要入土安葬肯定要占用土地,土地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说每一个人都要占一块地去安葬,那我们到哪里找这么多土地。所以我们既要解决老百姓逝有所安的问题,又要解决浪费土地节约土地资源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行生态葬法,既能使逝者遗体或骨灰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能尊重传统殡葬习俗,丰富殡葬文化,符合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
什么是真正的节地生态葬?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长青生命纪念园负责人许朝阳的理解更为熟稔——节地生态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在下葬后保留骨灰,比如骨灰墙、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另一种在下葬后不保留骨灰,使骨灰自然降解,也不建设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包括自然葬和海葬。
与动辄花费数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传统土葬形式相比,生态葬成本极低,且节地环保。
“移风易俗工作关系着百姓的‘钱袋子’以及乡村振兴的成色。”湖南省长沙宁乡市大成桥镇党委书记贺伟说,过去办一场丧宴席,群众开支在8万元—10万元,现在一场丧事费用精简到了3万元左右。通过倡导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一般家庭的人情开支大大减少。
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是推行遗体火化和生态节地安葬并重。
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经过20多年的推行,目前全国火葬率已达50%左右。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殡葬观念的更新,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成为引领殡葬发展趋势的新风尚。
“生态葬”形式多“绿”
一块块和砖头大小的卧碑上写着逝者的名字,旁边“陪伴”它们的是一棵棵松树。走进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保安乡张圩公墓的树葬区,一种清幽而安静的感觉迎面而来。
宿豫区保安乡张圩公墓的树葬区
“每个墓穴占地面积不到0.1平方米,仅仅是一个墓碑大小。而木制的骨灰盒是可降解的。”公墓管理员陈树堂表示,在保安乡,许多逝去的老人之所以选择树葬,是他们觉得这样让生命重归自然,也是入土为安了。
以宿迁为例,推广的节地生态葬类型有水葬(将骨灰撒入海、湖、河中)、树葬(将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盒后置入墓穴中,然后在上面种上树木)、壁葬(将骨灰置入墙壁内,分为室内壁葬和室外壁葬)、草坪葬、花坛葬(这和树葬类似,都是将骨灰放入可降解的者骨灰盒中,在上面种植鲜花、草坪等的生态形式)等,骨灰堂、室内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据宿迁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郭家利介绍,节地生态葬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殡葬的问题而衍生出来的环保型殡葬形式。节地生态葬的出现顺应了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绿色主题,促进了生态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使得殡葬行业向着绿色、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和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民政部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火化率达58.8%,比上年增长7.3%。
火化率稳步提升的同时,树葬、花葬、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也在不断推进,全国24个省份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家属,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北京、天津、辽宁、上海以及广州、南京、宁波等地实施了骨灰撒海补贴政策,上海市节地小型墓已超过全市墓穴销售总量的80%。
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陕西省2017年推动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
福建宁德也提出培育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2020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70%。
2017年,江西首次将绿色殡葬建设纳入全省50项民生工程,要求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和实施奖补政策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困难民众遗体免费火化制度。
……
2022年,我国火葬区的骨灰格位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50%以上。越来越多的逝者和家属选择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生态葬方式“走心”又“含情”
走进北京长青生命园的自然葬园区,中央湖泊旁垂坠着刚抽出嫩绿色枝芽的柳树。几位家属走到一棵树下,男子将手中白色菊花放在树下石头上。他们稍稍退了一步,并排站好,对着身前草坪,也就是老母亲埋葬的地方,鞠了三次躬。
一年又一年祭拜,他们眼看着长青园的植被愈发茂盛。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海葬是一种更环保也更自由的方式。
海葬纪念墙。贝壳财经记者 吉喆 摄
在北京长青生命园的骨灰海撒纪念墙上,刻着两万多个选择骨灰海撒的逝者的名字,清明期间,工作人员定期举行小型祭扫仪式,向这些选择生态节地安葬的逝者致敬。
这片绿地上没有一块墓碑,蓝色背景的墙上,按照年份名列着早已数不清的姓名。这些姓名,是选择海葬的逝者。
船长陈琦自1997年起受当地政府所托开始从事海葬。做了25年海葬,陈琦愈发意识到,海葬不仅仅是一次仪式,而是一个从事前教育延续至事后祭奠的过程。
作为生长在大海上的人,他听说如今科技已经支持将骨灰制成礁石,沉入海底成为鱼儿的家。
提及环保,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室主任魏童介绍说,我国大多数殡仪馆在火化结束后,将骨灰单独收集,保持骨灰原状(块状)交于逝者家属,这也是火化师职业技能标准的基本要求。
遗体火化炉炉膛平均工作温度在800℃左右,最高达到1300℃。有机物全部燃尽,所剩都是无机物。“在燃烧充分的情况下,骨灰不会污染环境”。
选择生态葬,还可以如何寄哀思?
温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郑知祖介绍,温州市在市区翠微山公园内设立了生态回归纪念园,亲属可申请在海葬纪念碑上镌刻海葬者名字,以便亲人悼念追思。
对于选择了生态葬的亲人来说,清明时节祭奠,既是对亲人的缅怀,也可以顺便踏青、放纸鸢吧!
“逝有所安”让生命终归自然
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的振兴,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加强的振兴。要让农民既生活富裕,又精神富足;既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又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殡葬涉及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事关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民生工作之一。
农村殡葬改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
随着生态环保观念兴起及土地资源约束加剧,沿袭数千年的丧葬观念,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殡葬改革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中之重。“逝有所安”是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让群众“逝有所安”不仅是殡葬工作的重要指向,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课题。
旧俗当破,新风当立。
农村殡葬改革需要长期坚持,各方共促,才能使农村殡葬设施不仅作为公共服务的功能性场所,更成为党和政府关怀农民身后安顿、开展生命教育、传续乡风文明的标志,进而为推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凝心聚力。
坚持把殡葬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发展“腾地”,推动产业振兴;为环境“增绿”,推动生态宜居;为良俗“铺路”,推动乡风文明。让文明、生态、节俭、绿色的殡葬理念深入民心。充分利用清明等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居民树立文明、节俭、环保的殡葬风尚。
人终有一死。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生态葬必将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取得丰硕成果!让生命终归自然,节地生态葬必将成为我国殡葬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