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证报消息,近日中关村论坛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对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启动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各项工作,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事实上,今年以来关于CCER即将重启的利好消息一直不断。
2月4日,全国统一的CCER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已开发完成。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
什么是CCER?
CCER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经国家发改委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
打个比方的话,CCER机制可类比为学校的奖励制度。假设你是一名学生,学校设定了一套奖励制度,只要你的成绩提高或者好的行为得到老师认可,就可以得到一枚奖章,而这个奖章可以在学校奖品商店里兑换奖品。
对应到CCER这里,学生的成绩提升或者好的行为就相当于碳排放的减少,奖章就像是CCER,而奖品商店就像是碳市场,企业通过搞清洁能源,搞清洁项目,对节能减排有贡献,就可以获得CCER,而手里有CCER,就可以到碳市场上用你的奖章(CCER)去变现。
据天风证券研报,能够产生CCER的项目主要包括碳中和、、水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减排项目。
CCER此前一度暂停
据天风证券梳理,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标志我国CCER开始起步。
2013年10月,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上线,我国CCER进入交易试点阶段。
2015年1月,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正式上线。
2017年3月,CCER暂停,国家暂缓受理CCER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和交易机构等的备案申请。
CCER为何暂停原因?
华创证券表示,主要由于交易量小和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天风证券分析指出,理论上我国CCER市场应呈现供小于求状态。
需求方面,现阶段仅有电力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年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若按5%的抵消上限计算,我国CCER需求每年约2亿吨;供给方面,2017年CCER备案申请暂停之后,存量CCER随着每年履约抵消不断减少,市场供应呈现稀缺状态。
但是实际上,CCER市场长期处于供给过剩状态,原因主要包括CCER价格优势不明显以及流动性受限。
1)CCER价格优势不明显: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碳价指数,2022年7-11月,全国CCER价格均高于全国碳配额交易价格。由于CCER的交易具有自愿性,CCER价格优势的缺失使得配额短缺的控排企业不会优先考虑购买CCER来抵消碳排放。
2)CCER交易的流动性受限:各试点碳市场对CCER的使用均设置了抵消比例、来源地域和使用时效等限制规定。此类限制会导致CCER分化和流动性受限,能满足限制条件用于当地控排企业履约抵消的CCER数量有限,而不满足限制条件的CCER则在市场中空转,大量处于供给过剩状态。
CCER重启加速,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有望受益
天风证券指出,现阶段仅有电力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对应的CCER需求每年约2亿吨;若未来碳交易市场扩容至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八个行业,碳排放量总额将会达到70亿-80亿吨/年,对应CCER的需求量将达到3.5亿-4亿吨/年。
根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碳价指数数据,2022年我国CCER均价为56.5元/吨,碳交易市场扩容后对应的CCER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7.8-226亿元。
据天风证券测算,在目前审定的2871个项目中,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垃圾填埋发电的企业占比高达69%,CCER的重启使得这类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将“二氧化碳减排量”变现来增厚自身收益。
东吴证券对CCER自愿减排主要鼓励的7种类型进行减碳量及经济效益测算,减碳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填埋气资源化>林业碳汇>>生物质利用>碳中和>餐厨处置>垃圾焚烧。填埋气资源化减排及经济效益最为突出,其度电减碳量可达0.00578吨,在CCER碳价为30/60/100元/tCO2的情景假设下,利润弹性102%/204%/339%。
湘财证券表示,全国统一的CCER交易市场重启有望加速,垃圾焚烧发电、生物柴油等减碳项目以及环境监测板块有望受益。
海外此前也有大动作,涉及多个高耗能产业
据界面新闻4月19日消息,欧洲议会批准欧盟碳市场改革。欧洲议会投票通过欧盟碳边境税,对进口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气征收二氧化碳成本,议会支持欧盟到2030年将碳市场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少62%;支持到2034年结束对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的免费配额。
广发证券认为,欧盟碳市场改革将对我国乃至全球进出口格局造成深远影响,以塑料产业为例,减排属性突出、能耗指标更低的再生料竞争力将更加突出。同时,对于外购电力排放成本的考核亦将加速绿电产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及碳定价机制有望加速建立及完善,以应对欧盟日渐趋严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尹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