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2024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减弱,预计将在4月至6月结束,气候将转向中性状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气候将回归正常,因为6月至8月期间,拉尼娜现象出现的概率为60%,到了早秋时期这一概率将达到85%。
暴躁“小男孩”搅动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西班牙文ElNiño,意为“圣婴”、小男孩,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并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一种气候现象。
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12月达到峰值,滑动平均的尼诺指数值为1.9℃,是一次典型的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在2024年4月前后,厄尔尼诺事件会结束,但将继续对我国的气候产生影响。
而根据NOAA的数据,厄尔尼诺现象的高峰出现在去年11月和12月,此后便开始逐渐减弱。目前,太平洋中东部的海表温度异常仍然高于厄尔尼诺的阈值,但已从高峰时期的2℃下降到1.2℃。
图/中国气象数据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3月初的一份分析中说,2023—2024年厄尔尼诺现象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5次厄尔尼诺现象之一。这个在地球上停留了将近一年的暴躁“小男孩”,以一己之力搅动全球气候,叠加全区变暖,具有放大极端天气作用,成为暴雨洪涝和高温热浪等灾害的“幕后推手”。
厄尔尼诺这一年,全球进入“沸腾时代”,全球气温自2023年6月以来连续十个月打破纪录,世界更是刚刚经历了迄今最热3月。
在欧洲,2023年夏季多国遭遇多轮高温天气,意大利、希腊、法国、阿尔及利亚等国都报告了新的日间和夜间最高气温记录。欧洲环境署今年3月发布的欧洲气候风险评估报告(EUCRA)称,欧洲在生态系统、食品、健康等领域面临着36种主要气候风险,其中许多已到达临界水平。
在非洲,去年9月飓风“丹尼尔”在利比亚登陆,创下当地降雨纪录,造成多国人员伤亡,并在利比亚东部引发严重洪灾,导致利比亚两座大坝决堤,超过万人遇难。
在北美,2023年2月初,受超级寒流侵袭,加拿大中部、美国北部等地周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4℃以上。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芒特华盛顿天文台记录下的夜间风寒温度低至-78℃,创美国最低纪录。持续强寒潮导致美国东北部多地大规模停电、道路封锁、1946个航班延误、多所学校停课,超过2000万人受到影响。不仅如此,2023年北美多地出现破纪录野火,加拿大遭遇的破坏程度更是前所未有:持续超过5个月,6500多起火灾,总过火面积达1850万公顷,是十年平均水平(2013—2022年)的六倍多。
在南美,2023年7月中旬,处于冬季的巴西部分地区出现超过37℃异常高温,创下该国当月最高气温纪录。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也相继出现异常高温,并创下一系列7月最高气温纪录。8月,南美洲多国“冬季似夏”持续。
在亚洲,2023年7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极端暴雨,河北省临城县累计雨量最高达1003毫米,相当于当地两年总降雨量。北京市昌平区王家园水库累计雨量达744.8毫米,为北京地区140年来最大雨量。京津冀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海河流域发生1963年以来首次流域性洪水。同年12月,强寒潮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全国60%以上国土面积最大降温幅度超8℃,158.4万平方公里面积降温幅度超14℃。此外,华北黄淮地区的高温天气及广西北海的极端降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全球珊瑚礁正在经历因全球极端气候变化导致的第四次大规模漂白事件。从2023年2月至今,世界上超54%的珊瑚礁地区经历了白化,影响了至少5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片地区。如果漂白严重且持续时间长,珊瑚可能会死亡。据NOAA估计,世界上的珊瑚已经死去30%至50%,若不进行保护干预到本世纪末可能会灭绝。
冷漠“小女孩”卷土重来
2020年8月至2023年春,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罕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2022年南美洲北部暴雨洪涝频发、非洲中部及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易出现洪涝……这些都与拉尼娜事件不无关联。
如今,新一轮的拉尼娜已经在赶来的路上。
拉尼娜(西班牙语La Niña,意为“圣女”,小女孩),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在过去的100年间,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循环已成为最强的自然气候振荡,也是季节与年际气候预测中最重要的前兆信号。
图/中国气象数据
据悉,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常常交替出现,循环周期一般为2年到7年,平均为4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减弱,有迹象表明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在今年夏季接踵而至。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计,4月到5月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夏季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则显示,6月至8月期间,拉尼娜现象出现的概率为60%,到了早秋时期这一概率将达到85%。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可能会升高,大西洋飓风季节可能会更加活跃。在东亚,夏季的气温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转变为拉尼娜现象而升高。
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发生条件始于6月左右,持续约9至12个月,在当年12月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天。不过,最近的发生周期不同寻常,之前的拉尼娜现象从2020年持续到了2023年,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从未出现过的模式。
拉尼娜如何引发区域或全球气候异常?
拉尼娜现象的到来也将在全球范围引发一连串的极端天气,这是为什么?
科学研究显示,反常的海洋现象通过热带海-气相互作用,触发了异常的大气环流,导致出现异常的气候事件。由于暖水持续加热大气,形成上升气流,冷水区形成垂直下沉气流,冷暖海水区位置的变化,改变了大气运动的原有规律,从而造成气候异常,但不同区域的影响机理是不同的。
尽管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没有大名鼎鼎的厄尔尼诺猛烈,但造成的社会与经济影响还是十分显著的。
拉尼娜事件对北美等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下游效应和大气遥相关来传递。就冬季而言,在赤道中东太平洋下沉区北侧的北回归线附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加强,北太平洋阻塞高压好天气系统加强,东北太平洋与北美西海岸低值坏天气系统发展(好天气系统指受高压系统控制,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天气晴好;反之,坏天气系统受低压系统控制,对流系统活跃,容易出现降水等天气现象),美国南部出现干旱暖冬气候。
拉尼娜事件对东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发生作用的。由于亚洲及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热带地区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偏强,有利于我国北方秋冬季降水增多,形成北方及华西秋汛。同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冬春季冷空气较常年活跃。而厄尔尼诺事件,使得南方汛期降水偏多。
拉尼娜事件对太平洋以外热带地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纬圈次级环流的异常控制的,南美洲北部暴雨洪涝会频发,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亚等地洪涝风险加大。
从全球范围来看,拉尼娜会造成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有助于抑制全球变暖?
需要明确的是,拉尼娜带来的降温影响只是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它不能阻止或扭转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而且,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冷其实已经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统计显示,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包括在罕见三重拉尼娜年,结果也是出现了气温偏高,虽然有极端性寒冷,但也无法逆转整个冬季的气温偏高。
所以,区域性的冷冬在拉尼娜现象下容易出现,但整体拉尼娜年,暖冬还是较多了,趋势还在增长,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拉尼娜发生的当年秋季,北方降水易偏多,出现秋汛的可能性大,如1974年、1984年和2000年发生的拉尼娜事件,都造成了当年秋季黄河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
二是其发生的当年冬季,气温易偏低,出现冷冬的可能性较大。如2000年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导致2000/2001年冬季东北、华北地区气温明显偏低,部分地区出现了少见的严寒;2007至2008年拉尼娜事件导致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表明,1954年以来的15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的概率为67%,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变暖现象更加凸显,冬季出现偏冷的可能性仅为50%,但也比没有拉尼娜事件要总体偏冷。历史上,1964年、1973年、1974年和1988年等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出现了明显的华西秋雨,1999年和2007年则出现明显冬季低温雨雪冻害。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红星新闻、中国气象数据、中国气象局等;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