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碳市场,路在何方?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时间:2024-05-28 11:36:29

字号

2021年7月16日,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当日市场成交量就达410万吨。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同时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世界各国对我国的碳市场寄予厚望。

 

近3年时间,全国碳市场迎来诸多变化。《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铝冶炼、水泥这两个重点行业的核算方法等基础制度逐渐成形,碳配额分配体系有望调整……叠加与其互为补充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也于2024年正式启动,新生的碳市场正迎来关键的发展期。

 

3年初建,制度渐成。接下来,全国碳市场如何进一步发展?全球碳中和进程中,欧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碳金融又可发挥哪些作用?这些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探讨与关注。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这一背景下,碳交易与碳金融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意义愈发凸显。”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朱庆锋在第三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在他看来,碳交易不仅是一个市场机制,更是促进全社会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碳金融则是金融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碳市场重要性共识达成  发展潜力尚待深挖

 

放眼全球,碳市场正成为推动碳减排的一个重要工具。美国环保协会(EDF)气候高级主任赵小鹭介绍,目前全球一共有104个碳定价机制,包括39个履约碳市场、38个碳税、29个碳减排交易体系……其中,碳市场覆盖了全球18%的排放量,特别是欧盟碳市场从2005年建立开始至今,已经步入到第四阶段,覆盖范围不断扩展。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柴麒敏也谈到,从全球范围来看,碳市场近年来迎来了蓬勃发展,去年的交易额首次达到了8810多亿欧元。

 

“中国在绿色低碳投融资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已经连续10年左右新能源投资全球第一。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位列全球第一、绿债发行量全球第二,启动了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交易额位列全球第四,并在积极稳步的发展过程中。”柴麒敏表示。

 

碳市场的重要性已成为行业共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希良分析称,全国碳市场管控的碳排放量占我国整个排放量的70%,也是我国碳定价体系建设的主体,是我国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先导、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不过,尽管控排规模居世界首位,但被寄予厚望的全国碳市场显然还处于“新生”阶段。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碳市场依然有诸多潜力有待挖掘。

 

“仅从交易额来看,欧盟碳市场交易额占到了全球的87%,北美和英国占了12%,中国等新兴市场交易额占到全球的1%左右,相对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排放量,碳交易增长潜力是非常可观的,需要政策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共同推动。”柴麒敏谈到。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总结了当前全国碳市场发展的几大现象:“目前我国碳市场以履约为主要动力,政策驱动的特点非常强。例如,2023年10月份成交量占到全年的44%。”他表示,全国碳市场阶段性供不应求现象非常突出,市场上经常会出现没有卖单只有买单,或者卖单很少的情况。而且,市场上80%的成交是大宗交易,延续了“二八现象”,“这也意味着价格确定、对象锁死。” 


行业有望稳步扩容  业内期待更活跃的碳市场

 

不过,上述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过去两年多时间里,“碳价徘徊”一度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在每年的履约期附近(11月至12月左右),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有明显上升外,其余时间交易相对不活跃,尤其是2022年年初至2023年7月,碳价几乎一直维持在60元以下。因此,“碳交易市场活跃度低”“交易品种单一”“仅有电力行业参与交易”等问题反复被业内外人士提及。

 

然而,2024年4月24日15时,全国碳交易市场价格报收100.59元/吨,盘中最高价触及101.51元/吨,当日成交均价101.05元/吨。这是我国碳交易价格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成立以来,首次突破100元/吨大关,较最初的48元/吨涨幅超100%。

 

“市场活跃度也在逐步提升。”刘杰谈到,第二个履约周期交易企业的数量激增,超过32%,随着电解铝、水泥的基础制度逐步完善,业界预计其会纳入全国碳市场。而新行业的加入,对碳市场来说绝对是非常活跃的因子。

 

实际上,如果观察目前活跃度比较高的欧盟碳市场,可以发现,其发展与成熟正是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有偿配额分配及逐步收紧、建立了推动市场稳定的储备机制等逐步实现的。刘杰建议,下一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相关体系建设、更新配套制度;另一方面要持续拓展市场功能,“明年有望继续探索钢铁、石化行业加入碳市场,并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他表示。

 

张希良也预测,全国碳市场有望迎来扩容。他表示,全国碳市场目前只纳入了发电行业,在“十四五”期间有望新纳入2到3个工业行业,“十五五”期间八大行业基本上做到全覆盖。“总体来讲,未来这几年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希望能够在2030年把碳市场建成一种产品多元、交易场景多元,真正在减排上有效果、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碳市场。”张希良表示。


蓄势待发  金融与碳市场的“双向互动”

 

在诸多激发碳市场活力的建议中,金融因素被提及。刘杰提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完善为未来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具备了先期的条件。

 

“碳金融的发展可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刘杰谈到,从国外碳市场发展来看,碳金融可起到助力作用,能帮助企业平抑成本、控制风险;碳金融的发展也可以支持气候投融资活动,包括绿色投资活动等,还会促进我国和国际机构的合作。

 

实际上,尽管全国碳市场尚不允许金融机构直接参与,但围绕碳市场的金融创新早已启动。例如,早在2017年,上海环交所就曾采用中央对手清算的方式和上海清算所联合推出了上海区域碳市场的标准化衍生品,即上海区域碳市场的配额远期。此外,不少银行在试点用碳配额作质押业务。也有不少区域碳市场试点了碳配额回购交易,即份额持有人(正回购方)将碳配额卖给购买方 (逆回购方)的同时,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日期正回购方再以约定价格从逆回购方购回总量相等的碳配额的交易。碳配额回购交易业务具有帮助企业拓宽低碳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等优势,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目标的双赢。

 

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若琰分享了一些创新尝试。“我们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像碳配额回购融资、碳资产质押融资、挂钩CCER碳减排的绿色资产支持工具等。”张若琰介绍,基于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北京银行合作推出了绿色贷款产品“碳e贷”,以系统碳核算为前提,将贷款利率与系统评价结果挂钩,为绿色项目的建设提供优惠利率、快捷审批等全方位支持。在此基础上,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北京银行合作推出了“碳惠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为符合绿色属性认定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提供包含利率优惠、快捷审批在内的专属绿色贷款、绿色贴现等融资服务;人民银行北京分行设置专项额度,为符合条件的“碳惠融”业务提供再贷款、再贴现支持。

 

“碳价使得低碳产品更具竞争力。”赵小鹭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金融如何与碳市场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据她介绍,欧盟碳市场利用碳配额拍卖的收入建立了三大基金,分别是现代化基金、社会气候基金和创新基金。“这些基金其实就是气候金融和碳市场非常好的结合体现。”她解释说。

 

创新基金则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工业行业和高耗能行业的减排,包括可再生能源项目、储能项目、碳捕获和封存、零碳交通和建筑等。“在欧盟碳市场第四阶段,即2021年至2030年,按预期碳价75欧元/吨计算,这个基金可筹集400亿欧元的资金。如果碳价继续上涨,资金筹资额会进一步上涨。它支持的方向是重点工业行业和高耗能行业的减排。”

 

在赵小鹭看来,上述思路值得国内碳市场借鉴。“政府利用碳市场获得的收入基金,可以再一次推动更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她表示。(马梅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