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深圳担保集团·南山区·中小微企业19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资产)”在深交所挂牌。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碳资产证券化产品挂牌发行,标志着深圳率先实现了碳资产证券化从“0”到“1”的突破。
这种方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碳排放权这种无形资产通过证券化方式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使其具备流动性和市场价值。这一碳金融新模式由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共同打造。
江苏省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卫旺告诉记者:“这样做可以盘活社会资本的交易量,让资金流动起来,避免一潭死水。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到碳市场中,从而增加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和交易深度。而高流动性的市场能够更有效地发现价格,减少价格波动,增强市场稳定性。”
碳资产证券化产品挂牌发行,目的何在?
结合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参与交易、激发市场活力成为下一步的重点方向。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刘杰告诉记者:“对标‘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的要求,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3年来,总体运行平稳,但当下还面临着行业覆盖范围单一、交易要素单一、市场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下一步,上海环交所将支撑主管部门推动行业扩围,在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做好扩大覆盖行业范围相关的制度研究、系统准备、交易账户开立、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
为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市场机制,刘杰介绍,作为交易机构,上海环交所将重点围绕交易市场,着力丰富市场功能,包括完善配额分配方式,逐步引入有偿分配,实行有偿分配和免费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分阶段、有步骤将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引入投资机构参与交易,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逐步激发市场活力;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加强市场交易监管,研究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提升交易活跃度;坚持将全国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在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的基础上,更好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
“深圳担保集团·南山区·中小微企业19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资产)”在深交所挂牌显然就是一次丰富碳资产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的有益探索。
提供城市碳中和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绿创碳和分析,深圳对碳资产证券化的探索通过引入更多类型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养老金基金),扩大碳市场的深度。这些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市场的成熟和发展。
卫旺告诉记者:政策支持是这一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为碳资产证券化奠定了法律和制度基础。证券交易所接受碳资产证券化是必然趋势。对于全国碳市场来说,一定要丰富产品交易的类别、交易方式。交易方式包括场内交易、场外交易、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等。其实,在欧盟碳市场的交易量中,柜台交易的占比很小,自愿减排交易占大约90%,这说明这个市场很活跃。在我国,由北京绿色交易所承建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推动自愿减排发展。如果这一交易中心的交易活跃起来,就意味着有更多元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碳市场中来,有利于提升碳价发现能力。
他指出,但也要注意,目前在我国,碳资产走向证券交易市场一定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过高的碳价很可能挤压产业的发展空间,给企业带来很大负担。相比之下,欧盟碳价为什么能交给市场去发现?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市场。2023年,欧盟碳市场交易的价值已经达到大约7700亿欧元,占全球碳市场交易额的87%。
多种形式开发碳资产,碳金融市场大有可为
除了碳资产证券化,目前在碳资产开发方面,我国还有不少有益探索。例如,在绿色资产质押贷款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先行先试的案例。
2023年4月,建设银行昆山分行完成了一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昆山协鑫蓝天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900万元,采用第三方保证方式,且追加8000吨碳排放权质押,在绿色金融服务领域开展了创新尝试。
2023年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积极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成功为宜昌市属某大型企业提供了一笔6亿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此次贷款是自湖北省基于预分配配额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以来,首笔融资金额超亿元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入选武汉市首批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案例。
2024年7月4日,兴业银行与中碳登合作开发的“中碳—兴业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现货抵质押价格指数”正式发布。这一指数以多家商业银行、碳资产管理公司碳配额质押业务为数据来源,根据碳市场月平均成交价格、碳排放权抵质押项目月平均抵押价格进行加权计算,以准确反映市场整体走势。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5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碳金融大有可为,应发挥碳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分散等金融属性上的积极作用。
刘杰告诉记者:“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促进了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投融资提供了基础支撑、资金支撑,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从而推动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毕马威发布的《2023年中国碳金融创新发展白皮书》预计,我国碳金融相关市场规模未来将达到十万亿级别,市场覆盖主体、覆盖行业、产品种类等核心要素均将逐渐丰富。
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
卫旺认为,未来还可以探索绿色权益入股等方式,提升碳资产的流动性和价值发现能力。“高流动性能让价格更理性。像柴米油盐的价格通常不会有非常大的波动,因为交易频繁,能够更敏感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流水般的市场通常就是理性市场,能形成供给和需求间的合理匹配。”此外,他认为,碳资产领域不缺少机会,缺少的是发现能力。碳资产本质上属于虚拟资产,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规划和探索。(记者刘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