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金融 >  正文

杨珺皓: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三大领域,跨境碳足迹认证体系成新趋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4-08-30 10:55:29

字号

地方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


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将给哪些企业新的机遇?在推动碳足迹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境外有哪些经验可供参考?近日,中诚信绿金国际CEO兼中诚信亚太副总裁杨珺皓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他认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减碳技术仍将获得金融支持。在碳足迹认证方面,当前内地与香港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壁垒,建立跨越境内外、统一高效的碳足迹认证体系是未来趋势。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减碳技术仍将获金融支持


《21世纪》:如何看待《意见》中提出的能源、交通等方面的量化转型目标?


杨珺皓:《意见》对实体行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明确了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我认为,推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的技术装备,推动工业流程升级。同时,《意见》也强调了优化产业产能规模和布局,以国家标准引领和提升传统行业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这有利于遏制高排放项目的盲目上马。


《21世纪》:延长碳减排的支持工具到2027年,会给哪些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杨珺皓:碳减排支持工具采用了“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我们预计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减碳技术相关企业仍然会获得较大力度支持。当碳减排支持工具延展到2027年之后,我们也相信有更多的金融机构会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业务资格。同时,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可以与国际接轨,特别是与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工具标准对标。


《21世纪》:如何看待《意见》提出制定转型金融的标准?当前,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还未推出,标准制定存在哪些困难?


杨珺皓:转型金融市场规模庞大,对实体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在转型金融领域,市场期待在国家层面能够早日出台更为全面的转型金融标准。对于钢铁、水泥、建材、有色金属、化工、航空、造纸等行业,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转型路径和标准,这也是转型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相关标准的制定需要上述这些实体行业,尤其是领军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


建立跨境碳足迹认证体系


《21世纪》: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和内地有哪些异同?


杨珺皓:香港绿色市场的发展遵循了多重标准,其中主要包括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Green Bond Principle和亚太贷款市场公会的Green Loan Principle。与此同时,境内市场则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评估指引运作,这导致了两地在监管体系下的评估标准存在差异。在跨境业务中,我们亦会考量其他地区的绿色标准和目录,如中欧共同分类目录及香港的可持续分类目录,并致力于推动这些标准的融合。我们坚信,统一的绿色及可持续标准对于资本市场意见的统一及投资决策流程的趋同至关重要。


香港在绿色概念上的探索早于其他地区,得益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很早以前当地开发商在楼盘及商业地产建设中就注重零排放设计,选择采光用水等环保措施。此外,香港金融机构也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部分机构甚至设立了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职位以及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评审委员会,以推动全行贷款投放及资产配置的绿色化。从董事会层面开始的要求设置,不仅体现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标准,也彰显了香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度布局与高度重视。


《21世纪》:在产品碳足迹方面,香港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可供内地参考?


杨珺皓:在碳足迹认证方面,当前内地与香港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壁垒。由于香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高,其认可的认证标准已融入欧盟体系,许多认证机构在完成碳核算后,能够直接与欧洲碳交易所对接,甚至吸引欧盟ESG基金的投资与认购。然而,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我相信未来会逐步建立起一个跨越境内外、统一高效的碳足迹认证体系,这是绿色金融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方向。


《21世纪》:跨境认证具体的实现难度有哪些?


杨珺皓:境内外在绿色金融标准上存在差异。内地有独特的分类目录体系,而香港以往多遵循国际认证体系如ICMA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但今年5月,香港也发布了本地分类目录。认证标准上,内地及香港与国际在行业覆盖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地碳资产能否获得境外投资人认可,尚需时间验证。


《21世纪》:对于企业做好产品碳足迹管理有何建议?


杨珺皓:大部分企业在范围1和范围2领域可能已经做得相当完善。但在范围3层面,获取上下游企业的数据获取性和可达性方面还是比较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供应链条上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度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作为独立第三方来做这件事情,相对来讲会更加客观公正。因为我们更能从一个专业的角度与上下游企业交流,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获取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披露的标准。这也是大部分企业的主要痛点和难点,也是我们价值服务的核心所在。


《21世纪》:如何评价内地和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


杨珺皓:香港特区政府正大力推行补贴计划,旨在打造绿色金融中心,吸引了众多中资发行人前来融资。美元融资成本可能因美联储降息而下降,香港绿色金融融资额预计将显著增长,预示其成为绿色金融中心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内地绿色金融也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及深圳、上海交易所不断推出绿色债券和专项贷款等创新产品,监管层积极推动。同时,内地金融机构也开始主动布局绿色贷款和绿色投资,设立专门部门或机构进行统筹配置。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绿色化发展,也让融资人和借款人受益,推动了内地绿色产业的转型与发展。(见习记者雷椰 实习生徐佳扬)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