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文化讲堂 >  正文

古韵汉服正当时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1-03-24 17:58:09

字号

原创.jpg


原创手工荷包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芳菲三月,数百名汉服与传统文化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云台山,赶赴一场与“花朝节”的约会。开幕式上,由汉服推荐官及汉服形象大使扮演的竹林七贤与十二花神身着汉服翩然而至,与雾气缭绕的云台山水组成了一幅曼妙的山水写意图。


      远在北京,“90后”女孩舒舒刷着手机,心里盘算着,没有假期不能去云台山,“这个周末天气好,穿上新买的汉服去故宫拍拍照,也算过过瘾了。”


      微博上,#汉服#超话位列潮物话题里的第一位,10万发帖带来34亿阅读量;知乎上,关于“汉服”有近两万个问题。由汉服延伸出的设计、配饰及布料等,也成为汉服爱好者乐此不疲的“谈资”。


      曾经只被少数人当做爱好的汉服及周边产品,正渐渐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化,成为潮流的引领者,带动传统文化的新风潮。


汉服是接触和爱上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束发盘髻、衣袂飘飘、赏景拍照,细心的你可能也会发现,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无论是公园景区还是樱花树下,身着汉服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她们三五成群,精心装扮的发髻和妆容搭配飘逸长裙,也让路过者心旷神怡。


      为何爱上汉服?理由多种多样。


      “我是因为从小喜欢古装电视剧,一直对古风感兴趣。后来学习美术,也接触了很多古代绘画艺术,就开始研究服饰,进而热爱‘汉服’。”聊起汉服,舒舒兴致勃勃。


      另一位汉服爱好者阿哩来自广州,她是被“朋友”带着“入坑”的。“原本觉得穿汉服有个性,可渐渐发现汉服穿起来这么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彻底沉迷其中。”


      洛阳的贾晓菲接触汉服有十几年,见证了汉服从小众爱好到“破圈”的过程。早在2009年她便加入国色汉服社,这是全国成立较早的汉服社团之一。如今社团发展到七八百人,近几年更是吸引不少“95后”“00后”加入。在贾晓菲看来,洛阳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汉服发展提供了土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比如元宵节洛阳推出的穿汉服可免费进景点游玩措施,都展现了对汉服的一种包容。


      人们的共识是,汉服的“出圈”与传统文化复兴,有着紧密的关联。


      正如扬州“80后”汉服发烧友“子期”所言,起初接触汉服只是觉得好奇和好看,可后来便深深陷在汉服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里不能自拔。


      在学者与研究者的眼中,汉服一脉相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俨然已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外在载体之一。而对爱好者们来说,汉服是他们接触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汉服最终能成为一种大众时尚,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小到幼儿古诗、古筝兴趣班的流行,大到线下火热的汉学运动,都显示出汉服在文化传承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汉服热背后,同样彰显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如今,身穿汉服出街不再显得突兀和难以接受,各种汉服聚会和活动越来越多,过去汉服只是小圈子,但我期待着它能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舒舒这样对记者说。


周边产品里蕴藏的手工技艺复苏


      汉服火的,可不仅仅是一身衣服那么简单。


      舒舒向记者介绍,随着汉服走进人们的视野,大家对汉服穿戴的完整性越发讲究。“不仅要梳妆一番,做个发型,穿汉服还要搭配一身‘行头’。”


      汉服的佩饰有很多,光身上佩戴的就包括簪、钗、步摇、头巾、耳坠、项链、手镯、荷包、宫绦等,手上拿的还包括团扇、折扇、油纸伞等,一套完整的“装备”下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都是常有的。


      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汉服热有效带动了相关佩饰的消费,中高端、兼具穿戴与收藏功能的饰品非常受欢迎。尤其一些珠宝首饰融合了錾刻、花丝、现代珠宝镶嵌技艺、烫花以及细工造花等传统工艺,更容易受到追捧,线上点击量和购买量也不断增长。


      一家在汉服圈有着广泛美誉度的古风首饰店,其产品就主打各式花丝镶嵌首饰,涵盖两汉、魏晋、唐宋、元明等各时期,璎珞、发簪、手镯等种类繁多。从产品价位来看,大约几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我们的很多款产品,都是参考各博物馆的藏品进行复制的,花丝镶嵌都是地道传统非遗工艺,价格视乎工艺难度而定,但总体还是比较亲民的。”这家首饰店负责人介绍说,原先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古风首饰,消费群体很小众,借着近年汉服的火爆,也带动了像花丝镶嵌这样的传统手工艺的消费,产品销量好,这门手工艺也会被更多人认识,“这才是对工艺的真正活化,让它在当代继续传承下去。”


      搭上“汉服热”,也给其他传统工艺带来了新启发。


      记者留意到一家以手工荷包为主的网店,目标客户同样对准汉服爱好者。在2019年,网店的创始人发现汉服的搭配里比较少见做工精致的荷包,她请来几名老师傅,主推原创手工荷包,这一年正好赶上汉服大火,店里的荷包很快受到追捧。“荷包的褶全部是人工做出来的,比机器制作的更精致,同时结合珠串、流苏等元素,让荷包整体看起来更有质感。”店主介绍说。


      汉服从服装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既保留传统,又融合创新,汉服及周边产品的备受追捧,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潮流结合下多元、包容、充满活力的文化形象。


搭上快车,汉服经济呈爆发式增长


      “汉服”的蓬勃发展,从消费上的体验更为直观。


      “每个月都有消费,小到饰品大到整套的服饰,平均下来也要几百元。”舒舒对记者说,与周围的朋友相比,她的花销不算多。


      手工的汉服套装售价不菲,一些热门卖家的畅销款,往往还要排期等待。一份《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近3年来,汉服线上销售规模大幅增长,仅在天猫平台上就增长6倍;2019年,汉服在淘宝的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元;截至2020年1月,通过阿里旗下平台下单购买过汉服的消费者人数接近2000万。


      作为文化瑰宝和精神寄托,如今的汉服越来越多地叠加进流行元素。庞大的消费人群引发了汉服及周边产品、服务消费的激增,汉服摄影体验馆、汉服租赁店、汉服元素奶茶店等层出不穷,并迅速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记者搜索发现,仅在北京,就有上千家店铺提供“汉服体验”。随手点开一家亲子汉服体验店,里面提供汉服体验、化妆造型、古风摄影等项目。“衣服加上在故宫的跟拍拍摄,一个孩子1000元左右,还会再来的。”一位顾客留言到。


      汉服已从早期的二次元文化、年轻人群、非专业人士,向普通大众、多年龄人群、专业人士的方向发展。汉服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形式,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也会组织各种汉服活动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汉服、了解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的传播边界还在不断拓宽,在互联网上,抖音、微博等平台也成为汉服文化的传播阵地,哔哩哔哩网站有专门的汉服频道,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3.7亿次。


      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汉服爱好者达356万人,连续4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率。天猫女装汉服行业负责人更表示,汉服市场仍会延续爆发式增长的势头,预计汉服的潜在用户超过4亿,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希望汉服和传统服饰的美被充分使用起来,因为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年轻的汉服淘宝店店主这样期待。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梅林海则表示,挖掘并保护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成为当下一个流行趋势,这也是在经济发展中一种必然的现象。人们有意识地去发掘和保护传统服饰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也证明了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多地将视线投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上。


      不妨约上“同袍”,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美一美。


(本报记者 张黎)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