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挚爱玉石。说它温润而泽,光华内敛。不仅如此,那些生命至理,也常以美玉相喻。《老子》中写道:“圣人被褐而怀玉。”《诗经》也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北齐书•元景安传》另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玉雕名家 作品《火凤凰》
以玉形容君子之德、品性之美,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教化形式,而这种将伦理纲常巧妙地借由玉器进行传播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则要归功于儒家学说。早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有论述美玉与美德的句子。而在汉代成书的《礼记》中,更有大段关于孔子“比德于玉”的论述。孔子将儒家所推崇的德行与可观、可闻、可食、可佩的玉器联系在一起,以玉的物理性质形象生动的诠释儒家的道德观念,大谈特谈了玉之天、地、仁、义、忠、信等等的美德,极力宣讲玉含天地威仪、玉孕治国之德。让人不禁感慨,人世间可还有越过美玉的东西吗?
▲玉雕名家 作品《金玉满堂》
在孔子所倡导的这一儒家赏玉思想下,玉石之论不仅入于典章,更被推崇至极,直接奠定了后世文人和百姓对玉的情感基础。在随之而来的四千多年间,玉的命运也一直同儒家学说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儒学盛,则兴佩玉、治玉。于是,对于尊崇儒术的国人来说,佩玉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配饰,而是德佩,是对自身言语行为的一种修养和警醒。《论语》中就有记载,孔子谨遵周礼,手执圭玉的神态动作“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玉雕名家 作品《年年有余》
儒家思想带动了民间君子文人佩玉行为的盛行,而玉文化则让儒家文化得以在民众间广泛传播。从周代开始,直至明清时期,甚至到今天,大到国之邦交,小到百姓日常往来、人情世故,佩玉、赠玉都被视为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发挥着“人执以见”和“以玉为礼”的功能,充分展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特征。
▲玉雕名家 作品《府上有龙》
所以一枚小小的玉石,并非只是一种器物,它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内在信仰体现,是美善合一的载体,是中国之美起源的核心,更是中国之美的独特呈现。我们把玩观赏美玉,自然就被儒家文化所浸润,完成一次人格的修行。
这里是玉雕名家,我们借手中之玉,以写意志趣和人文哲思化育当代玉雕艺术。关注玉雕名家,同我们一起品鉴玉雕艺术,感受玉雕魅力,触摸玉雕作品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自媒体平台“网易号”,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